跳到主要內容

百億抗通脹債 7月出籠長青網文章

2011年02月2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2月24日 21:59
2011年02月24日 21:59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柴米油鹽樣樣加,荷包不斷「縮水」的小市民可以怎樣?政府決定仿效歐美等地,推出回報與通脹掛鈎的零售債券(iBond),iBond規模介乎50至100億元,全數只供香港市民以個人身分認購,入場費約1萬元,政府估計,最快可於今年7月推出。業界認同iBond為市民對冲通脹提供另一個選擇,但批評發行的規模太小,另按當前通脹率推算,發行時的年回報率可達4厘。

iBond年期為3年,發行時先參考同類產品設定最低固定息率,其後每半年派息一次,並與最近6個月綜合物價指數掛鈎,以兩者較高為準,所以即使沒有通脹甚至出現通縮,市民仍可穩袋最低固定息率回報。有關債券由匯豐銀行以及中銀香港(2388)安排發行,並會在二手市場掛牌買賣,因此不設贖回機制。

半年付息一次 與前6個月通脹掛鈎

iBond籌集的資金,會交予金融管理局的外匯基金負責投資,過去3年的投資回報均跑贏通脹,介乎6%至6.8%,因此除非投資回報較通脹率為低,政府才須要補貼債券收益。

回報若遜通脹 由外匯基金補貼

政府消息人士指出,iBond對象是普羅大眾,初步入場費設定為1萬元左右,希望做到一人一手:「不會限制認購的規模,但發現有個別市民大手認購的話,有機制去限制個別投資者獲取過多的iBond。」不過他未有透露,具體認購規模達到多少才算大手認購。

以去年8月至今年1月平均通脹約2.96%,與市民「一人一手」獲發1萬元iBond計算的話,半年可分派的利息只有148元,但扣除個別銀行收取每月20元的託管費後實際所淨無幾。究竟iBond缺乏規模效益的話,還能否對冲通脹呢?

陳健波:規模太少難滿足需求

「100億元發行額太小,不足以滿足港人需要,較理想發行額大概250億元,最好有人民幣作為交易單位選擇。」立法會議員陳健波坦言,希望iBond的發債規模可以提升。香港會計師公會稅務學會主席劉麥嘉軒認為,抗通脹債券可讓資金另謀出路,不再獨沽一味「買磚頭」抗通脹,值得支持:「但問題是政府只發行50億至100億元,銀碼顯然是不足夠。」

馮孝忠:無本金風險 定存代替品

匯豐銀行香港區總裁馬凱博表示,在政府債券計劃下發行的iBond,對香港市民來說將會是一個具吸引力的投資工具,對維持其投資組合價值將起一定的作用。恒生(0011)總經理兼財資及投資業務主管馮孝忠亦指出,iBond是無本金風險的投資工具,「可以說是存款產品一種,是定期存款的代替品。」

晉裕環球資產管理投資研究部董事林偉雄認為,目前的規模只是屬於試點,對市民來說有iBond總比沒有好,若iBond開放予機構投資者的話,可能規模達到500億元也不會足夠。

值得留意的是,iBond與美國的通脹掛鈎債券(TIPS)實際操作不同,TIPS開放予機構投資者並透過拍賣發行,TIPS的息率會反映市場對未來通脹的預期,相反iBond只將過去6個月的通脹反映在回報上。

(明報記者李鴻彥報道)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