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劉易斯拐點」 漸行漸近長青網文章

2011年02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2月28日 05:59
2011年02月28日 05:59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春節過後,年年都有內地民工荒消息見諸媒體,而今年尤甚。有媒體更援引消息稱,內地第三大勞務市場的南京安德門民工就業市場提供了近2萬個職位,但從春節開市後一周,僅有千餘農民工失業,用工缺口達九成。

民工荒呼聲大雨點小

中國社科院學者蔡昉提出的「劉易斯拐點」(即勞動力由過剩轉向短缺的轉折點。在工業化過程中,隨着農村富餘的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逐步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逐漸减少,最終枯竭),適時地被學界提到台面上,激辯拐點是否出現。上周「中國軟科學優秀成果獎」揭曉,蔡昉以「中國流動人口問題」的研究成果,獲得「第一屆中國軟科學獎」,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拐點論備受關注。

平心而論,「民工荒」呼聲大,還是雨點小。儘管招工已非呼之即來,但只要價錢合適,還是不愁無人應聘。此外,過去只有長三角、珠三角和海峽西岸等地,有大量的「世界工廠」,伴隨成本上升,製造業轉移到中西部,發達地區和發展中地區爭奪戰已經燃點起來,也使得一些熟練技術員工奇貨可居。但是,畢竟江浙和京滬,以其區位優勢和生活質素,還是農民工的首選。

2015年勞動人口始負增長

就是首先提出內地「劉易斯拐點」的蔡昉日前也坦承,只有到2015年,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才轉為負增長,屆時人口紅利才會消失。

眼下,內地勞動力的供需矛盾依然尖銳,從大學生、研究生千軍萬馬爭考公務員,以及求職難等綜合因素看,勞動力的有效供給暫不成問題。只是,隨着獨生子女普遍化,教育程度的上升,人口紅利將愈來愈少,甚至會在某個節點進入真正的拐點。

與部分地區勞動力供求有所緊張對應的是,內地正迅速步向老齡化社會。有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底,內地60歲以上老人有1.67億,老齡化比例已達8.3%,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的7.5%。由於社會福利歷史欠帳、社會保障不足等,部分人已先老而未富。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坦承,上海社保基金存在很大的缺口。

蔡昉稱,先老意味着生產要素發生變化,勞動力貴了,而資本相對便宜了,這意味着內地正喪失原來勞動密集比較優勢;而未富則預示,短期內不會在資本密集型產業中獲顯著的比較優勢。

人口未富先老化 更值得關注

或許,「未富先老」比「劉易斯拐點」,更需未雨綢繆。人口老齡化會對支出、勞動力供給、儲蓄資本、家庭,以及當局提倡的擴大內需等,均有拉後腿的作用。農民工「旭日陽剛」在春節晚會唱及「也許有一天,我老無所依」,令人潸然淚下,感同身受。

當此之時,追求GDP快速擴容應該緩行,更要追求的是,加快企業轉型升級與調整經濟結構,提升發展質量,完善社會分配制度改革,構建一個更加富足、可持續的社保體系,進而帶給國人日益提升的幸福指數。

馮其十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