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現在最重要的問題是發展,但對如何發展卻研究得遠遠不夠」。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張國良表示,這次全國兩會審議的重點是「十二五」規劃(第12個5年規劃,2011至2015年),香港不應再抱着「等中央政府分餅仔」的心態「被規劃」,而要有危機感,特區政府也應設立獨立機構研究如何配合「十二五」,從規劃中為香港尋找機會,爭取利益。
「想搵着數又怕被邊緣化」
張國良早在1997年前就到香港工作,曾任《文匯報》董事長兼社長,對香港與內地的合作有深刻的了解。他在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目前香港對內地的心態是「既想搵着數,又怕被邊緣化」。他認為,港人應從3方面考慮,真正了解中央對香港的地位是從「戰略上」考慮的,而香港的優勢也是內地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
第一是憲政權力,香港的權力來源,是國家授予的,是「高度自治」,因此不是中央要香港怎麼做、教香港怎麼做,而是香港自己要利用優勢去爭取更多的發展機會;二是香港的戰略地位,中央對香港問題是從戰略上考慮的,是根本的、長期的、整體上的。「一國兩制」是一個基本的國策,「高度自治」就是「當家作主」,這就是香港領先於內地其他省市最大優勢。第三,是要從情感上認識香港與國家的關係,國家對香港制定的政策,都是抱着「為香港好」的出發點,就像家庭成員一樣,就算有時會有爭執,也是「自己家的事,內部解決」。
應設機構研究配合「十二五」
「了解國情很重要,國情就是歷史、文化及現在發展,無論是從民主還是發展的角度,都要了解國情,如果不了解,什麼都是空的」。張國良認為,香港現在最重要的問題是發展,但對如何發展的問題研究得遠遠不夠。其次,對來自內地的發展和競爭不能視為搶生意,只能怪自己沒有做好。要做參加者,不要做旁觀者;香港以前似乎總希望「被規劃」,總希望中央、廣東在規劃時,不要忘了把香港也規劃進去,其實,「十二五」規劃的具體內容,都是各地自己提出的,因為中央怎可能具體地知道各地想要什麼?想發展什麼?因此香港也應積極地去爭取。他認為,在人大完成審議十二五規劃後,特區政府應成立獨立機構研究在發展上如何配合「十二五」。
爭做亞太區域合作中心
對於香港的未來的作用,張國良認為,香港現在仍是中國對外的重要平台,是中國企業、外國企業進出中國的重要平台,譬如民企到境外上市,香港最有機會,而香港也有地理位置、人文環境的優勢,這一點,香港肯定優於美國、東京、新加坡。另外,香港還有一個戰略優勢,就是應爭取成為「亞太區域合作中心」,成為跨國企業的地區總部。另外,隨着中國的國際話語權不斷提升,香港可利用一國兩制的優勢,設立類似「達沃斯論壇」的國際論壇,這是目前內地任何一個城市暫時無法做到的。
明報記者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