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特區政府「財散」未必「安樂」,雖然在建制派議員全力支持下,4月13日投票的《2011年撥款條例草案》預料可獲過半數支持通過,然而泛民批評政府未有長遠措施解決深層次問題,會繼續動員市民參加周日(6日)的「紫荊花遊行」。公民黨余若薇批評今次派錢是「無章法、無哲學、無理念」,職工盟李卓人呼籲市民「食住粒糖」遊行。
斥派錢無理念 未解決貧富懸殊
民主黨主席何俊仁批評,政府缺乏管治理念,如今只是短暫回應民意。民主黨張文光指出,政府恐懼人民出來遊行,才作派錢舉動,但深層次問題沒有解決,矛盾只會如雪球般愈滾愈大。李卓人說﹕「市民食了這粒糖之後,可以置業嗎?貧富懸殊的問題可解決嗎?食這粒糖也是憤怒,希望市民一邊食住粒糖,一邊遊行,因為問題沒有解決。一個偉大城市,卻有個這麼cheap的財政司長,是香港悲哀。」泛民爭取三大長遠項目,包括全民退休保障;增加公屋和復建居屋;每年增撥200億元改善醫療、教育和福利。
學者憂變長久措施 增財政負擔
學術界和會計界也有不少人士對派錢有保留。科大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雷鼎鳴表示,政府這次做法會令政黨預期未來可繼續施壓,逼政府讓步,「管治策略上可以造成噩夢」。嶺南大學經濟學系教授何濼生亦指出,若派錢成為長久措施,政府財政負擔會很大,今次事件反映市民對政府使用公帑的信心下降,「驚政府使冤枉錢」。
羅兵咸永道稅務合伙人崔慶昭認為,政府大額盈餘在手,派錢未嘗不可,但希望只是一次性措施。他估計這次派錢對經濟增長和通脹的影響不大,主要受惠的是飲食業等消費行業。
「令政黨搵着數做法惡化」
政治方面,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稱,政府為避免周日遊行及要數夠票通過預算案,所以派錢把爭議和批評聲音壓下去,結果喪失了政府以往引以為傲的政策制訂方式,未來很難說服別人這不是跛腳鴨政府。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形容,事件會令政黨「搵着數」做法進一步惡化,「造就了一種心態,當有市民不滿,建制派政黨會搵着數,去向政府爭取一個中間落墨方案,然後『成功爭取』。結果政府和政黨有了這種交易關係」。
馬嶽稱,問題的另一個源頭,是現政府沒有民意授權,如這是民選、有政黨背景的特首,那麼便需要在公共財政上兌現其政綱承諾,需要為這些政策「找數」,而不像現時般出現「守財奴」心態,不花長遠開支,結果造成結構盈餘,不知如何派這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