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有精於統計學的本地學者估算,能夠受惠於財政司長曾俊華派出6000元的境外港人,多達67萬,當中大部分僑居美加、英國和澳紐,估計涉款40億元。政府提交立法會的文件則指出,有610萬名市民受惠於今次6000元現金發放安排,涉及款項約近370億元(見表)。
政府消息人士拒絕回應有關學者推算數字,是否接近政府估算,只表示稍後會一次過公布,又指有說政府爭取7月1日派錢,是無稽之談。而被問及610萬人是否包括居於海外的港人,消息人士只重申是包括所有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分證的人士。匯控、渣打、中銀及東亞四大銀行代表,今日會與政府會面,商討具體派錢方案。
政府拒回應 稱稍後公布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研究助理教授張筱蘭及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羅智健,今日在本報觀點版撰寫題為「把握『人口窗口』的紅利『化危為機』」文章。文中指出,去年曾蒐集和綜合各方面數據資料,以2009年底作參考點,估計住在外地的香港永久居民最多有79萬人,其中居於美加、英國及澳紐的約64.4萬人,另有11萬人在內地,數據顯示當中85%為18歲以上人士,故估計有67萬人符合領取6000元的資格,政府可能要為此額外付出約40億元。
而據入境處數字,他們推算來港不足7年的成年新來港人士少於20萬。文章指出﹕「他們有部分在港居住少於7年未能受惠,但離開了香港30年多的香港永久居民則可以收取這6000元。」筆者質疑兩者之間,哪類更需支援。
倡雙重國籍非常住居民無份
筆者建議參考新加坡2008年預算案的做法,須符合相關條件才合資格領錢,以香港為例,可考慮是否擁有雙重國籍、是否合乎「常住居民」的資格,例如在某一日子前6個月最少在港逗留3個月等。
另外,政府提交立法會有關預算案調整建議說明文件中稱,政府向18歲以上持有永久居民身分證的市民發放6000元,可惠及610萬名市民,涉及近370億元,若市民暫不提取款項,可累積「儲蓄獎賞」。退稅則會有150萬名納稅人受惠,政府稅收減少5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