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美國發現一款「高濃度氯化鈉注射液」內混有玻璃粒,本港衛生署追查後證實,有12批次問題注射液早在去年已在未經註冊下流入本地醫院,並分發至醫院管理局及3間私家醫院,包括養和醫院、聖保祿醫院和浸會醫院,市民接受注射後可致肺部血管破壞、局部腫脹及形成肉芽等不良反應,呼籲醫護立即停用。
至於為何注射液未經註冊卻可流入公立醫院和私家醫院,衛生署至本報截稿前未作解釋,亦未知共涉幾多劑注射液及受影響人數,醫管局只說會配合回收。
共12批 衛署未解釋註冊問題
「高濃度氯化鈉注射液」是讓患有吸收或排出鈉電解質有問題的病人,作為靜脈注射的添加劑。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周四發現,由American Regent公司分發的注射液,出現肉眼可見的半透明微粒,估計是由於玻璃瓶表面因接觸高鹼度的溶液,分裂成為薄層,導致玻璃瓶脫層形成玻璃粒,當地正回收21個受影響批次。
可損肺血管 致腫脹肉芽
本港衛生署翻查紀錄發現,雖然有關注射液無在藥劑業及毒藥管理局註冊,但受影響的12個批次在2009至10年期間已透過3個不同的批發商入口本港,並分發予醫管局及3間私家醫院。衛生署發言人表示,假如有人注射帶有玻璃粒的注射液,可造成肺部血管被破壞、局部腫脹及形成肉芽等不良反應,呼籲醫護立即停用。
3間入口注射液的持牌批發商已分別設立查詢熱線︰華泰醫藥有限公司(2570 1899)、中亞藥品供應有限公司(2573 1400)及永義(香港)有限公司(2887 5175)。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