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日本地震對中國四大影響長青網文章

2011年03月2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3月21日 05:59
2011年03月21日 05:59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日本是地震頻繁的國家。即便是3月11日發生在日本東部的9級地震,也沒有給日本造成多大的傷亡和損傷。但是,這次地震引發的次生災害和危機,不僅重創了日本,而且震驚了世界。其一是高達10米高的海嘯,冲走了許多房屋和財產,造成數千人罹難、上萬人失蹤。其二是核電站斷電停機事故,導致反應堆和燃料池裏還在進行的核反應失去控制。這次日本地震對中國的影響至少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日本進口部件面臨斷貨

首先,從日本進口核心部件的組裝企業面臨斷貨停產。

日本野村證券早前的研究發現:在大多數細分的產業當中,中國企業和日本企業是互補的。中國提供了勞動密集型的低附加值部件,日本供應着資本和智力密集的高附加值部件。兩類部件組裝在一起,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

這類產品的最後組裝通常是勞動密集型的,因而大多在中國進行。因此,從中國海關的視角來看,中國企業從日本大量進口高附加值半製成品,組裝到名為「中國製造」、實為「中國組裝」的產品之中,銷售到歐美為主的世界市場。這樣,中國對日本入超(deficit),對歐美出超(surplus)。

地震及其衍生災難和危機造成日本企業停產、東日本交通運輸體系毀壞,導致一些依靠日本產品的中國企業面臨斷貨的危險。如果日本經濟不能快速回復正常,這些中國企業將被迫尋找替代產品。如果不能及時找到替代品,那就只好歇業。

二、日企競爭對手乘勢上

其次,替代產品的生產商獲得短暫的機遇。

在某些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領域,日本企業頗具競爭力,讓其競爭對手沒有可乘之機。這次地震讓一些日本企業暫時退出市場,與這些日本企業互補的中國企業不得不尋找新的合作伙伴生產出來的替代品,於是給日本企業的競爭對手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當然,日本企業的競爭對手主要在美國和德國,因此美歐經濟在日本地震中獲得最多的機遇。東亞的韓國和中國也部分地得到這個機遇。如果中國企業能夠把握這個機會佔領一塊市場,那將造成中國經濟的產業結構提升。

三、「十二五」規劃或須調整

第三,可能改變「十二五」規劃的某些細節。

今年是中國「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某些規劃的具體細則正在緊鑼密鼓的制定之中。這次日本地震對規劃部門認識的衝擊可能導致規劃細則的改版。例如,受到這次核危機的影響,國務院已經決定暫停新開工核電站的審批,對在建專案也要嚴格檢查。在即將對外公布的「十二五期間能源發展規劃」之中,市場普遍預期:政府會用水電、風電、和光伏等其他新能源替代核電。

四、促進中國加快完善應急體系

第四,中國也是自然災害頻繁的國家。僅就地震而言,中國2008年發生了「5.12」汶川大地震、2010年發生了「4.14」玉樹地震。就在這次日本9級地震發生的前一天,雲南盈江還發生了5.8級地震。目前,中國已經建立了應對四類危機(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的應急預案,也在各級政府之中建立了「應急辦」,正在着力推動「應急產業」建設。

中國從2008年提出「應急產業」的概念,但是直到今天為止,進展有限。這一次日本地震引發海嘯和核危機這兩個衍生災害的案例,有可能促使政府加快推進應急體系的產業化建設。同時,中國媒體連續報道了日本這次地震、海嘯和核危機的情况,讓國人有一個通過銀屏目睹日本社會如何應對危機的機會,提高國人的危機意識。

總括而言,發生在日本的9級地震對中國的衝擊,短期來看好壞參半:與日本企業互補的中國企業面臨斷貨的挑戰,與日本企業競爭的中國企業面臨佔領市場的機遇。從長期來看,這次地震有可能促進中國經濟實現產業升級,能夠提高中國經濟五年規劃的品質,還可以促進中國社會提高應對危機的能力,因而顯現出它積極的一面。

吳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 銀行研究室副主任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