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借鑑港日教訓 萬科董事長王石:長青網文章

2011年03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3月22日 05:59
2011年03月22日 05:59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內地樓價飈升,中央積極調控樓市,總理溫家寶在兩會前呼籲地產商身上要「流着道德的血液」,應該對社會盡應有的責任,要求地產商不要牟取暴利。內地龍頭地產商萬科企業集團董事長王石在2007年就因房地產價格,遠遠背離了消費能力,提出一個「拐點論」,結果惹怒了同行,觸動了經營所在城市的政府的利益。不過,萬科總結經驗,就是市場愈調控,萬科賣樓就賣得愈好。——編者

王石:我這發言稿是做了很大的調整,因為看到同學可能提的一些問題,例如:你們搞房地產的,房價這麼高,發展商的責任是什麼?有沒有責任?你們扮演什麼角色?我覺得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我如果不回答這個問題,卻反而說去遵道建學校,為白頭葉猴捐了多少款,公益活動做了什麼等,那顯然不能讓同學信服。即使我迴避不說,在提問的時候同學也會提這個問題,那我不如把稿子結合同學的提問吧,所以原來的講稿我就壓縮了。

我們萬科這麼多年的增長是相當不錯的,複合增長率是30%,而利潤複合增長率是34%。這個數字是非常有意思,但正因為有這樣的一個增長,公司規模擴大了,利潤也不少了,那你們企業對行業上的社會責任是怎麼承擔的呢?

第一個嘗試:

共同管理模式 經營公共住宅

我們看看,這是我們2006年投入建設,2008年7月投入使用的,叫「萬匯樓」,本身不大。熟悉中國本土建築的一看,很像客家的土樓。實際這個創意就是來源於客家的土樓。這是我們建的一個公共住宅,就是萬科用自己的商品高價投標拿到的土地,拿出來建設的這樣一個項目。

這個項目當然不是免費的,但是基本上按照城中村的租金,一套房子40平方米,月租450塊錢,物業管理費是零。為什麼會這樣?我們算了一個帳,按萬科的物業管理水準,我們最低最低的月收費也高過這個房租。那就違背了扶助的精神。那我們就用另一種方法:共同管理。

我們讓這些剛畢業的大學生,農村進城來打工的,住在這裏的人來共同管理。共同輪流負責自己的衛生,負責自己的保安,所以物業管理費是零。這是萬科第一棟拿自己商業上的資本,來對社會低收入人士作投入的一個嘗試。當然這種嘗試是納入萬科本身進行公益活動的基金,也通過了股東大會。

這個項目成本是7000萬元,預計20年收回本錢,利息當然是一分錢不算,利潤也不算啦。就是20年才能收回這樣一個預算。做到這個呢,現在第二步是在北京、上海等地進行類似的嘗試。

第二個嘗試:

政府出地 萬科出建築費

第二步嘗試就是跟政府談了,你出土地,我出建築費。這樣的話,同樣投入7000萬元,我們可以建5個這樣大小的項目。當然我作為企業家也不可能糊裏糊塗地為了公益而公益,所以也找政府合作供地,我們負責去建。到現在,我們已建了將近160萬平方米,還會繼續建下去。

我們如何對待行業上的責任呢?我想簡單回顧一下2007年至今萬科的一個策略,2007年9月國家進行宏觀調控,萬科10月就開始調整,年底我們冒出了一個「拐點論」,當然沸沸揚揚。

「拐點論」的本質是什麼呢?本質是第一,我個人認為,中國城市房地產價格,尤其是主要城市的價格,遠遠背離了消費能力。我們參考日本的市場,參考香港的市場,都曾經因為泡沫破滅,而造成經濟長期徘徊不前。

「拐點論」記取港日教訓

樓市泡沫拖累經濟

我們感到,如果中國城市的房地產繼續這樣漲下去,那香港、日本的昨天就是內地的今天,所以我們積極進行調整。

有意思的是我們無意中觸犯了整個內地的利益集團。一些主要城市的財政收入,60%來自賣地,平均是38%。因此城市是不願意把土地價格下調。我們下調價格的這樣一個做法,本身就是觸動了我們經營所在城市的政府的利益。

第二,我們惹惱了同行,萬科是行業的領跑者。當然我的年齡,還有我在行業上的資歷,有的把我叫「大哥」。我們知道江湖上大哥就應該罩着小弟。說你大哥跑了就跑了吧,你還說!你這個太不夠意思了。

再加上媒體的輿論化,把我一些針對特別問題的說法,當做普遍問題來說。

比如說有一個大學生來諮詢我,他畢業已經五六年,說非常急着要買房子,問我是不是時候。我問你準備結婚嗎?他說沒有。他說準備三四年後才結婚。我說那你急着買房子幹什麼?他說三四年後房子就買不起了。

我說三四年後,如果你這種工作十幾年的大學畢業生買不起房子,那不是你的問題,是市場的問題。如果是市場的問題,我說那市場要調整。我建議你不要現在急着買房子。這個例子就是非常針對個人的一個問題。結果第二天媒體就通欄大標題,說「萬科董事長說三四年之後再買房子。」

(二之一)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