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日本泄核危機引起社會關注大亞灣核電站安全。大亞灣核電運營管理公司(簡稱大核公司)昨邀請本港傳媒參觀大亞灣核電站,「全方位」力證核電站安全,包括選址不會受大地震及海嘯影響,又強調發電燃料棒採用低濃度的鈾,即使出事亦絕不會發生原子彈式爆炸,但該公司未有回答核廢料如何棄置,只說核廢料存放廠內10年後會運出廠妥善處理。
大核公司內負責核電安全的專家人員陳泰表示,核電站每年產生50公噸高度放射性廢核料,會暫存於反應堆旁邊的核廢料池10年,待廢料衰變至較穩定後,運出廠外處理,他說棄置地點屬敏感資料不能透露,但強調「不代表比其他國家做得差。」
廢料暫存廢料池 10年後運出廠
大亞灣自94年運作以來,除營運是否達標,核廢料去向一直受關注。01年大亞灣曾主動公布,於核電站5公里外北龍闢設低、中放射廢物處置場,可儲20台核電機組產生40年的廢物,但沒公布容量。根據香港核電投資公司網頁,反應堆運作過程產生的廢物屬中、高放射性,會封在容器內存在地底,但沒公布地點。
對於大亞灣僅存放高放射性核廢料10年便搬走,本港核子專家、理大講座教授胡仲豪認為,做法相對危險,「大部分國家在未有實際永久存放核廢料裝置前,均選擇存放於核電站內,比將廢料運走是沒法之中較可行辦法」。他解釋,在移走廢料期間,不排除會有意外,先進國家如日本和美國也不敢「輕舉妄動」。他又指出,部分核廢料半衰期或長達數十年或數百年,10年安放年期對比下相當短。
曾任職加拿大原子能研究所科學家、管理近4000名研究人員的胡仲豪表示,以他過往在加國的工作經驗,當地會以「火車頭」體積的鋼筋水泥容器,並以多重保安和密碼,存放高放射性廢料,「堅韌度連在飛機上掉容器下來也不會爛」。他建議,若內地在短期內未有處置廢料的實際方法,暫時最好存於站內。
理大專家:10年安放期相當短
對於港府遭質疑疏於大亞灣事故應變演習,大核公司的應急專家人員喬恩舉表示,核電站每年都會舉行2至3次綜合演習,今年將於6月及11月舉行,11月的演習會考慮日本福島的核事故,作針對性演練。此外,站內每年亦會進行15至20次單項演練。廣東省方面,按國家法規要求5年舉行一次聯合應急演習,至今與廣東省核管辦已舉行了6次,其中有周邊居民參與的演習共3次,最近的一次為08年1月10日。
陳泰強調,大亞灣核電站由94年運作以來,一直達到國際最高安全標準,又指電站在規劃階段已充分考慮地理因素,受地震及海嘯影響風險極微。
保安局昨遭質疑,大亞灣核電站在2007及08年發生的兩宗事故沒有對外公布,副局長黎棟國回應指出,按國際慣例,只有被列作2級或以上的核事故,廣東省核管辦才會通報港府,而當年發生的兩宗事故均被列作零級,完全不涉及核危機,故毋須通報事件,有關的檢測報告亦於網上公開,供公眾翻查。為了增加透明度,大核公司今年1月決定,日後會在2個工作天內,公布核電站內0至1級的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