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港股昨跌90點,報23068點,成交金額751億元。隨着中國經濟崛起,所有中國有需求的產品,價格均會上升,由LV手袋,法國頂級酒莊的紅酒,到澳門的酒店房間均如此。但另一被人忽略的則是港元貸款。雖然資產擴張速度受到貸存比率所限制,但貸款價格應會趨升,只要市場未憂慮資產質素,股價仍會易升難跌。
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利率均會有所分別,但由於當中涉及匯率、通脹等風險,借入低息的外幣貸款不一定是必賺的融資方案。不過,內地企業到香港借入低息港元貸款,兌換成人民幣為內地項目融資,卻明顯已成為大趨勢。
內地企業借港元 低息兼賺匯價
首先,在聯匯制度下,港元與美元匯價掛鈎,人民幣兌美元又只升不跌,匯率不但沒有風險,借港元買人民幣還有正回報,至少感覺上如此。第二,內地1年期貸款利率達到6厘,考慮到上浮空間,以及內地緊縮政策下內銀議價能力高,真正借貸成本應該更高,反觀本港跟隨美元利率貼近,3個月銀行拆息最新僅處於0.26厘,即使加上信貸風險和合理息差,本港銀行提供的貸款利率,仍會低於內地銀行。
低息之餘又能賺取匯兌收益優惠,當然並非人人能享受,主要仍以規模較大,並且在內地有投資項目的企業為主。然而單是這方面的需求,已導致本港銀行的貸存比率急升。
境外借貸急增 中銀可取
參考金管局貨幣統計數字,2010年12月的總存款和貸款,分別較2009年同期增長7.5%和28.6%,貸存比率升至78.1%。當中境外使用貸款增長42.8%,是貸款急增的主要動力。今年1月份貸存比率進一步升至79.3%,可見動力依然強勁。
整體來說,本港去年資金仍相對充裕,足以應付內地及海外的資金需求有餘,故銀行股淨息差普遍仍然受壓。但要注意的,是企業借入港元並於境外使用,資金便不大可能回流到香港成為存款,故未來一段時間,貸款增長仍會高於甚至遠高於存款升幅。當貸存比率升至更高水平,例如90%甚至100%,屆時本港銀行的議價能力將會相當高,淨息差料有較為可觀的升幅。
去年港銀的淨息差其實相當低,以中銀(2388)為例便只有1.49厘,盈利對淨息差變化敏感度相當高;若淨息差成功擴闊,考慮到當中不涉及額外現金成本,而貸存比率上升亦提高資金運用效率,股本回報率改善,均利好本港銀行股估值。只要市場尚未憂慮資產質素,股價仍會易升難跌。
撰文:張兆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