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港發展交易所基金(ETF) 多年,但有交投的主要局限於與A股相關的ETF,近年新品種商品ETF也開始受到市場歡迎。歐洲與亞洲同樣在2000年起步,總資產淨值卻超越亞洲近四倍,主要其收費較低及投資類別較多。
總資產值多亞洲四倍
法興企業及投資銀行ETF歐洲主管Simon Klein 表示,領先資產旗下ETF在2001年於歐洲法國巴黎上市,亦該交易所第一隻上市ETF,歐洲ETF資產由2001年至今升幅達到30倍,未來還會持續上升,主要對商品ETF及固定收益等策略ETF需求會上升。
現時ETF多屬被動型類別,即跟蹤指數走勢,他預期ETF發展會邁向主動式管理,即基金會揀選表現較優的ETF,誤差較少及流通性足夠成為一籃子ETF,他相信這類ETF表現有機會優於單一ETF。
ETF由被動轉向求跑贏指數
他亦解釋歐洲ETF收費較低,主要是每年發行人都會透過代理人尋找一個證券商,而有關交易是公開拍賣形式進行,代理人會考慮交易對手的出價積極及收費等因素,因為交易對手只有一個,會令交易費減低。而有關交易對手風險一直有監管,歐洲規定是交易對手風險一直維持是基金資產值損失不超過一成。
另一方面,市場關心ETF與指數的誤差問題,例如香港上市其他地區的ETF會發現有誤差,這是指交易所買賣基金的表現(以資產淨值量度)與相關指數的表現不一致。出現模擬誤差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交易所買賣基金的跟蹤策略失效、受基金需支付的費用及支出的影響、基金的計價貨幣或交易貨幣與相關投資所用的貨幣之間的匯率差價,又或基金所持證券的發行公司進行企業活動,例如供股、派發紅股等。
以X領先韓國ETF(2813)為例,其表現應該與MSCI 韓國指數相比,除留意比較貨幣外,同時也要留意香港大利市機是以最後一口叫價作結算價,這有機會出現誤差,因為掛鈎外國資產成交較波動,若上午收市前有成交,但下午未有成交,報價會以最後成交價作計算,若韓國指數在下午急升,這與2813價差會拉闊,故應該以X領先韓國ETF資產淨值計算。
撰文:龍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