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日本地震引起全球關注。地震對日本核心製造業的資本和產能衝擊相對較小。從日本經濟此前災後重建的波動規律看,預計日本經濟會在2011年第2季度出現明顯下滑,主要是金融機構都不同程度地下調2011年的經濟增長預測,但是上調了2012年的經濟增長預測,因為預計日本經濟會在下半年(特別是4季度)出現比較強勁的反彈,2011年的增長速度預計也會上升。本次地震的三件事情值得關注:
高端核心工業 影響較大
(一)短期需要觀察日本電力恢復進度,對全球產品供應鏈造成的影響:
福島核電站和傳統火電站遭受的損失極大,影響了該地區的發電能力,預計未來2至3個月內日本電力供應將存在10%至15%的缺口,特別是在即將來臨的夏季用電高峰時期這一影響可能會被放大,據測算,這樣大的電力缺口每持續1個月,對日本經濟增長就會拖累0.1個百分點。近20年來,亞太國家已經逐漸取代歐美成為了日本的主要出口國,但是在日本向亞太國家商品出口總額中僅有約18%是最終消費品,其餘82%為資本品和半成品。這主要是由於在整個亞太經濟逐漸一體化的過程中,已經有一大部分日本製造業企業將其中低端的組裝製造,轉移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其他亞太國家,僅僅在本土保留高端的核心部分,特別是電子和汽車行業。
日負債已高 刺激政策受限
(二)長期需要關注災後重建對日本財政造成的壓力:
因為日圓利率已經持續在零利率,運用擴張性財政政策、推動匯率貶值、注入流動性等政策組合來刺激經濟,應該是日本災後基本的政策組合,但是目前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阻力。鑑於日本國債95%以上由本國居民所持有,出現類似歐洲小國財政危機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在國債餘額佔GDP的比例已經達到250%以上的背景之下,進一步實施大規模財政刺激政策的空間受到制約。同時,日本央行推行的量化寬鬆政策,固然有助於消除經濟體內的流動性短缺,但並不會有實質性改善居民與企業的貸款需求,特別是日本保險公司與金融機構調回資金,日圓匯率不降反升,不利於日本通過增加出口來拉動經濟增長。
從日圓匯率走勢看,預計日圓不會顯著走強,這主要是因為目前經濟的基本面並不支持,同時也因為主要發達國家央行的聯合干預。金融市場預計歐元2011年會加息,也預計美國經濟復蘇較為強勁、QE2(次輪量化寬鬆措施)完成之後,不會再繼續推出新的QE3,這些基本面都並不有利於日圓走強。另外從各國聯手干預日圓的經驗看,往往是聯手干預的方向與經濟基本面一致時容易取得成效,目前看,各國不希望日圓大幅走強的干預方向,與日本經濟的基本面是一致的,因此容易取得干預成效。
善後支出極龐大
(三)需要觀察核泄漏事件,可能導致全球核電建設進程放緩,從而對傳統能源價格產生影響:
首先,核電的審批或將更為嚴格,一些在計劃中的核電專案可能因此被推遲或取消。其次,安全級別提升或不同技術路線的選擇,將大大增加核電項目的成本,同時也會改變各國對於核電「建設成本高、營運成本低」的通常看法,從而抑制各國企業投資核電的熱情。從歷史經驗看,1986年切爾諾貝爾核事故之後,歐洲進入了一個長達20年的核電發展的嚴冬期。1979年三哩島核電事故之後,美國在30年內沒有新建核電站。在2010年國際能源署(IEA)曾預測到2050年時,核電的重要性只會略有上漲,佔世界能源消耗的比重從目前的6%升至8%,但日本核泄漏事故發生後,該機構在3月15日指出受到這個事件的影響,核電的發展甚至連如此之低的增長率都難以實現。
從切爾諾貝爾核事故的評估看,當時蘇聯處理該事故當時就支出180億盧布,事後採取的補救措施繼續支出160億盧布,共計340億盧布的龐大支出,按照當時的匯率換算就是340億美元左右,本身就可以購買大量的石油等傳統能源,這種評估預計會逐步改變國際社會通常認為核電項目「建設成本高、營運成本低」的看法,特別是如果考慮到核廢料處理,以及可能出現的事故處理成本,核電的總體成本並不一定顯著較低。
原油價格 將會隨需求增長
就國際原油價格來講,日本震後,國際原油價格出現了短期回落,這主要是由於地震造成部分原油處理產能的停產,部分需求出現短時間的突然中斷(本次地震使得日本約有每日130萬桶原油處理產能停產,這佔全球日均原油進出口貿易的2%)。但是自然災害所造成的需求中斷通常都是暫時性的,經濟復產後災後重建及庫存回補通常會拉動需求快速回升。更為重要的是,預計日本核泄漏所引發的全球經濟對傳統能源依賴度的回升,也將在未來逐漸拉動原油需求增長。
巴曙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