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解決貧窮問題 由兒童政策着手長青網文章

2011年04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4月04日 05:59
2011年04月04日 05:59
新聞類別
財經
健康
詳情#

【明報專訊】今天4月4日,是香港的兒童節。中國法定的兒童節是在6月1日。英國是在7月14日慶祝兒童節。聯合國建議的兒童節則是在11月20日(紀念1989年11月20日第44屆聯合國大會通過兒童權利公約)。香港與眾不同,原來是跟着民國政府時代的安排。中華民國政府在1931年決定以4月4日為中國的兒童節。香港特殊處境,於此可見一二。

兒童是社會未來的主人翁,是國家、人類的希望。今天我們給他們什麼,便決定將來社會會是怎樣的局面。現代社會重視兒童權利,一方面是兒童缺乏自我保護能力,需要成年人和政府的呵護,另一方面是希望給兒童提供良好的家庭、社會和學習環境,讓他們健康、快樂、幸福地成長,他日能夠成才,貢獻社會。

貧窮變成遺傳 後果不堪設想

香港雖然是富裕社會,但仍有不少與兒童有關的社會問題。問題千絲萬縷,關係到隔代貧窮、平等教育、社會共融等政策課題。特區政府在2008年撥款3億元成立的兒童發展基金(替代之前的扶貧委員會),被批評為杯水車薪。不少學者和社工朋友要求香港政府成立專職的兒童事務委員會或兒童專員,統籌、協調各政府部門有關兒童的政策及服務。

兒童問題不是我專業所長。我留意到這個問題,是香港政府這10年不斷強調社會共融(social inclusion)。社會共融的精神是讓每個人在生活上都享有平等的對待和機會,不因他個人的身體(殘疾、智障)、身分(少數族裔、新移民及家境貧窮)而受社會排斥。香港有關社會共融的問題,又以貧窮問題最嚴重。貧窮問題和兒童成長的環境,會直接影響兒童長大後的行為、收入。處理不好,可能出現循環現象,貧窮變成遺傳,那就茲事體大。

關於社會共融、兒童政策,歐洲一直走在各國前面。英國早在1908年已經有兒童法(Children Act),在2004年更新了兒童法,2007年更訂立兒童方案(The Children's Plan),有系統開展兒童服務,目的是在10年時間讓英國成為世界上最適合兒童及青少年居住的地方。英國對社會共融、社會排斥(social exclusion)、金融共融(financial inclusion)、金融排斥(financial exclusion)的研究亦多。對香港的從政人士和政策研究者會有不少啟發。

窮小孩理財知識 比富小孩弱

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FSA)在2000年與拉夫堡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合作一個調查研究,訪問了一批小學生和班主任,試圖找出窮小孩和富小孩在理財知識、經驗和習慣的分別。研究確認,窮小孩的成長環境,限制了他們對主流金融服務和金融市場的認識和體會,他們的理財知識和技能明顯不如同齡的富小孩。而窮小孩集中的學校資源比較不足,窮小孩較少機會學習理財的知識。但窮小孩多知道父母的財困和家庭的財務狀况,會比較知慳識儉。富小孩則多有零用錢,對父母的收入和財富不甚了了。

香港電台的《窮富翁大作戰》說:「做窮人抑或做富翁,是靠雙手聽命運,還是社會資源分唔勻?」40年前的香港是均貧,知識或勤勞可以改變命運。今天的富裕社會,社會資源分配不均,貧窮已經不是獨立的問題。政府如果有心讓社會脫貧,就從兒童政策開始吧。

陳茂峰

CFA,CFPCM

御峰理財董事總經理

mfchan@nobleapex.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