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教育局與教科書商會去年同意以課本凍價一年,換取延至今年落實分拆課本和教材定價,但「誰為教材付鈔」問題分歧遲遲未解決,成為書商日前「突襲」加價的導火線。據出版業界估計,教材市場生意額約1.5億元,相當於課本市場一成,由於不少學校已儲備足夠教材,除非獲公帑補貼,否則不會再添購,令書商不得不「絕地反擊」。
教育局於2008年10月成立「課本及電子學習資源發展專責小組」,由副局長陳維安領導與書商談判的過程。小組在09年底交報告後,局方和書商均認同分拆定價的大方向,協議在2010年凍結書價一年,換取今年落實分拆。
雖然大方向已定,但書商過去一年已多次發表聲明,表示雙方仍在學校教材撥款上有巨大分歧。然而教育局一年來只重申共識已達,亦無監察書商是否如實分拆,在談判上未獲書商讓步。據悉,按書商的立場,分拆方案假設教材分拆後,出版社可將課本售價降低一成,以每年教科書銷售額約15億元計,即有總值1.5億元的教材市場被「分拆」。
「專款專用」被否決 加價逼教局回應
不過,書商憂慮,多年來學校已獲贈不少教材,今年再付鈔向出版社買教材的機會甚微,變相使1.5億的「教材市場」成為鏡花水月,書商恐白賠生意,因此堅決要學校以「專款專用」方式,確保學校會用額外撥款買教材。
上月陳維安宣布按去年共識,今年正式分拆教材,嚴格禁止學校收受出版商的免費教材,及否決以「專款專用」資助學校買教材的建議。因此出版商亦把握學校落實9月新學年書單前夕的時機,突然自行加價,推倒去年的原則性協議,迫使教育局回應。
議員不滿:加價永高於通脹
教育局和書商代表下周一將共同出席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會議,互相對質,立法會教育界議員張文光表示,書商做法令人失望和憤怒。他指書商去年表示難在同年實施分拆,游說議員接納推遲一年到今年實施,立法會才願做「和事老」。他不滿書商在多年來無論香港經濟順逆,加價均高於通脹,並無回饋市民。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