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尼泊爾廟內「開餐」 助巴籍難民長青網文章

2011年04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4月10日 05:59
2011年04月10日 05:59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佐敦渡船角一幢舊樓內,設有全港唯一的室內尼泊爾廟,油尖旺食物銀行亦在該處定期「開餐」,兩張餐桌坐了近30名長者跟3名巴基斯坦籍壯漢,熱鬧地吃着「大廚」蓮姐與英姐的番茄麵筋撈飯或撈粉,「鵝煮喺圖瓜環落山道(我住喺土瓜灣落山道)﹗」金毛巴籍壯漢以半鹹淡廣東話跟70歲婆婆搭訕。「哦﹗Lock珊都(落山道)吖嘛﹗」婆婆一邊以疑似英語回應,一邊享受名副其實的免費午餐。

禁工作 靠千元津貼過活

40歲巴籍漢Hassan和兩名友人以難民身分留港,Hassan留港已10年,一直拿着入境處發放的「行街紙」,他原本從事搬運工作,工資足夠餬口,但自從09年立法會修例,無論是等候甄別或尋求庇護的難民都不容許工作,Hassan與其他難民朋友只能靠政府提供每月千多元的房屋和食物津貼,加上動用積蓄過活。

哪裏派食物 就往哪裏跑

他們終日無所事事,哪裏派發食物,他們便往哪裏跑。對於他們來說,生活就是在家、坐巴士或走路去領食物、然後回家。基督教勵行會設於重慶大廈的服務中心每天派發食物,成為Hassan常去之地,但因該處的開放時間、人數都有限制,遲到或碰巧那天派完了,Hassan便會空手而回。

Hassan每次到油尖旺食物銀行,總會問「還有什麼可以拿走嗎?」油、米自是必需品,就連菊花精、嬰兒奶粉、糖果,甚至舊衣、破舊抽濕機,他和友人都毫不猶豫捧走。在油尖旺食物銀行職員眼中,他們不是貪心,而是於他們而言,任何援助都彌足珍貴,因此Hassan等人每次到訪,職員均會盡量搜出合適的食物和日用品轉贈。Hassan坦言希望自力更生,只是政策下不容許。「我仍然喜歡香港,唯一願望是可自由工作。」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