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為了保護本地方言,上海本月啟動了「上海話有聲數據庫」建設。根據計劃,今年要在上海12個區、縣各確定7名「發音人」,以採集標準上海話及上海普通話基本狀况和原始數據,以便研究利用。
但是一周多時間過去,媒體報道稱招募工作遇到難題:市區發音人的候選人中,青年報名人數不到老年人的一半,而郊區則更難覓符合要求的報名者。甚至浦東70多個報名者中,一個都不符合條件。
浦東報名者全不受錄
問題首先出在苛刻的遴選條件,其中老年發音人必須出生於1941至1950年,青年發音人必須出生於1971年至1980年;在外地連續生活、學習、工作不得超過4年;父母、配偶也必須是本地人等等。專家解釋說:語言受環境影響,長期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很容易互相影響,所以為保證發音純正,就必須有所要求。
潘迪華盡現上海話魅力
雖然保證樣本「純正」很重要,但是俗話說「兩害相權取其輕」。與無法採集到足夠樣本相比,樣本「略有瑕疵」這一「害」顯然更輕一點;從另一個角度看,即使發音人並不完全符合條件,就能說明其發音不標準、不純正麼﹖
現在若要論起「滬語」,很多人會想到早年移居香港的演員潘迪華,她在王家衛多部電影中的表現讓很多非上海人感受到上海話的魅力,也勾起很多上海人對方言母語的甜美回憶。但是,如果按照上述標準,潘迪華卻無法成為發音人,因為她的年紀、經歷都不符合。
語言文化現象無對錯
再者,語言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隨着社會的變化而發展,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對錯判斷標準。如果已經有對錯標準,那麼也毋須興師動眾去尋找發音人了。
很多人感嘆維納斯雕像的殘缺美,雖然那可能並不是雕塑家的本意。那為何不能包容語言中的缺陷美呢﹖畢竟我們需要記錄的是曾經存在過的、活色生香的上海話,而不是所謂純正卻生硬死板的聲音數據。
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