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主流專家遭「和諧」 避提異議長青網文章

2011年04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4月15日 08:58
2011年04月15日 08:58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東京大學學者蓋勒(Robert Geller)在《自然》雜誌撰文,反駁日本揚言今次地震「不能預測」的說法,他直指,日本東北地區向來海嘯頻繁,其中1896年的三陸海嘯捲起38米巨浪,導致逾2.2萬人死亡;公元869年的仙台附近海嘯,規模亦與今次席捲東北的海嘯相若。若當局以此為鑑,東日本大地震某程度上是「可預測」的。

促揚棄「東海大地震」字眼

他批評日本過去30多年都是按錯漏百出的「地震空白區模型」(seismic gap model)作預測﹕研究員圖將板塊活動與地震數據結合,作出長線大地震預測,它的假設是,板塊間邊緣位置若長時間沒出現大地震(空白),不久將來就會有巨震。但這假設早已經不起事實驗證——從上萬年的長時間觀點來看,這套「空白」理論也許還有意思,但短期內根本看不出固定的大地震周期。

可是日本官方還是以此理論為基礎,經常錯誤提醒民眾要預防「東海大地震」,氣象廳甚至推動國會於1978年立法,讓氣象廳的監測儀全天候監測「東海大地震」的先兆。他認為,日本應停用「東海大地震」這字眼、放棄一味只重東海的地震預測系統,承認全日本也有地震風險,而現階段的科學不足以分辨出哪些地區地震風險較高。

對於日本主流地震專家為何沉默幾十年不提出質疑,蓋勒認為很多日本專家都被官方以名利「和諧」了,政府也利用「記者俱樂部」制度,令傳媒成為其觀點的傳聲筒。另外,當局所搞的地震專家檢討小組,成員往往都是由「面對檢討」的官僚委任。

本港核子專家胡仲豪表示,這份學術評論由著名科學家編寫,經過審查,可信性高,建議日本當局與亞洲各國領袖參考。他特別認同評論中提到,部分國家在預防地震等天災,所編寫的預防制度多由政府官員,欠缺富科學知識的人參與制定,政治因素大於科學理據。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