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美國MarketWatch專欄作家阿倫茲(Brett Arends)周一率先聲稱,國際貨幣基金(IMF)在一項新近估算中提出,中國經濟將於2016年超越美國。消息即時觸動英美媒體的神經,阿倫茲驚呼「美國年代」即將在短短5年內結束,揚言2012年無論當選美國總統,都無可避免要面對美國衰落的問題;常發表「中國威脅論」報道的英國小報《每日郵報》更稱這將對全球權力平衡有深遠啟示。但IMF回應稱,阿倫茲對數據的演譯有問題,中國學者則稱,美國正衰落的說法有爭議,即使它確實在衰落,中國的崛起也非主因。
專欄作家引IMF報告
阿倫茲稱,IMF兩周前悄悄在網站發表一份《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提到,若按照購買力平價(PPP)作估算,至2016年,中國經濟規模將由2011年的11.2萬億增至19萬億美元;而同期美國經濟則會由15.2萬億增至18.8萬億美元。屆時美國佔全球經濟比重會下降至17.7%,而中國則增至18%,並將持續上升。阿倫茲驚呼,10年前美國經濟仍是中國3倍,但現在「我們正見證美國經濟霸權的結束」。《每日郵報》更涉嫌渲染中國威脅論,指美國昔日的對手,無論是軍國主義日本、納粹德國或蘇聯,經濟從沒試過超越美國,蘇聯最強時僅相當於美國三成,日本則相當於五成。
比較GDP 不宜用 購買力平價
不過IMF隨即發表聲明,質疑如此演繹有關數據不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就是指任何特定經濟體系中,按當地貨幣實際購買能力計算的GDP。舉例說,美國民眾收入遠較中國人高,但同買1斤菜,美國人要花的錢亦高很多。IMF稱,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並非比較國家與全球經濟的相對規模的最恰當原則」,它較適用於衡量本地經濟,而非國際比較;若真要比較,應用按市場匯率計算GDP來衡量。IMF稱,若按此標準,美國今年的GDP為15.2萬億,中國僅為6.5萬億;到2016年,美國增長至18.8萬億,中國僅為11.2萬億,「換言之,美國目前的經濟體系比中國大130%,到2016年仍比中國大70%」。
每日郵報/CNN/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