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針對近年工廠大廈非法改裝為住宅劏房的問題愈來愈猖獗,部分業主甚至拒開門以圖妨礙調查,政府罕有推出「辣招」對付,向大角嘴洋松街非法工廈劏房的「屢勸不改」業主發出充公物業警告信,限令業主須在指定時間開門接受調查及停止違規,不過,業主懶理警告,限期已過兩個月,地政總署職員仍不能入劏房檢查,劏房如常出租。
本報今年2月發現,洋松街78號的5層高工業大廈,其4、5字樓單位的伍姓業主,涉非法把上址改成近30間劏房,並在天台建了僭建屋,估計共住了數十人。屋宇署2007年底開始曾出警告通知要求拆掉僭建,但業主一直不理。
警告信已釘契
地政總署發言人回應本報查詢時承認,懷疑上址有人違反地契,把工廈變住宅,但調查受阻,地政總署曾向業主發出警告信要求合作。署方沒有詳述警告信內容,但本報發現該警告信已被釘契,即加進土地註冊紀錄內,該信先是斥責業主今年2月1日拒讓地政總署人員進屋調查,繼而重申根據地契,政府有權入屋調查,故限令業主必須在2月28日下午開門接受調查,而一旦發現內有非法劏房出租活動,需於7日內修正。
拒讓地署人員入內調查
此外,該信罕有引用《政府土地權(重收及轉歸補救)條例》,指若業主拒合作,政府可申請充公物業,或採取其他進一步行動。據本報了解,2009年起地政總署曾就西九龍區的不同違反土地用途發出約20封聲明會收回業權的警告信,要求業主修正物業用途。
地政總署發言人未肯提供過往曾有向多少宗工廈劏房個案發出警告信,但承認今次發出警告信後,業主在2月28日仍未合作,該署人員因上址不少房間仍鎖上,始終無法入內調查,遂決定把信件釘契。
湯家驊:鮮聞充公對付劏房
立法會議員湯家驊稱,過往鮮有聽聞政府用充公物業業權來對付工廈非法劏房,他認同當局採這類更嚴厲的新措施打擊工廈劏房,因一旦火警會危及住客及工廈走火安全,可能引發悲劇(見另稿)。
有人晾衫 續有租客出入
記者前日重臨上址,發現僭建劏房仍在,5樓劏房多間窗戶仍有人晾衫,顯示仍有人居住,並續有租客出入。
對於政府威脅充公物業圖逼令業主停止出租工廈劏房,姓吳租客稱上址月租僅千多元兼毋須先付3個月訂金,若要搬,他擔心找不到同樣優惠的房間。
明報記者 陳志偉 屈俊樂 吳光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