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渠道保持暢通,除了有賴市民自律,幕後還有一批為數3000人的「渠務英雄」,每逢天雨或夜間出動,冒着被大水冲走的危險,清理阻塞渠道的雜物。有30年前線渠務工作經驗的趙建強表示,渠務工作屬嫌惡行業,年輕人不願入行,前線員工平均年齡不斷上升,議價能力不高,有時在滂沱大雨下,都被迫鑽進雨水渠工作,為的只是每更600多元的酬勞。
香港建造業總工會權益主任趙建強,曾當渠務工作30年,見盡前線辛酸,業界對不時有渠務工人在工作期間發生意外,只能表示無奈。他坦言渠務工人議價能力不高,「見過不少工人拒絕在下大雨的時候落沙井通渠,判頭就會叫你唔好做」。全港渠務外判工人約佔整體九成,不少是散工,「唔做就無糧出,所以唔會有人拒絕在惡劣天氣下工作」。弔詭的是,需要通渠的時候,往往是深夜或大雨期間,「唔通渠,渠務署就達唔到服務承諾,這些工作總要有人做」。
聽聲判斷洪水來襲
他直言,天文台預報及渠務署的工作指引,對渠務工人保障有限,「做渠務工人,要保住條命,其實最緊要靠自己」。他指出,法例雖然規定承建商要為渠務工人評估風險,但駐場主管無法評估大雨對地底渠道的影響,「就算雨勢不大,位於山邊的沙井,很大機會隨時山洪暴發,工人落沙井時,如山上雨水突然湧至,就會走避不及」。經驗豐富的前線員工,會靠「聽聲」或留意管道內情况,判斷會否有洪水來襲,「(渠內)如突然有大風掩至或有異常聲響,即代表有大量水湧至,應即時離開現場」。
曾銅鑼灣道冲出避風塘
渠務署的指引亦以「極度高風險活動」來形容渠務工作,趙建強認為,其實政府可以加強監察,例如規定承建商在任何情况下,必須為前線員工提供足夠的安全裝備,包括在沙井口設立三腳架固定位置、為工人配備安全帶、地面有人接應,應可減少意外發生。在他過去多年的渠務工作中,多次死裏逃生,最驚險的一次於銅鑼灣道一個沙井工作,突然有洪水湧至,由於安全帶鬆脫,結果沿雨水渠一直飄浮至銅鑼灣避風塘海旁,「當時水裏有不少沙石隨水高速冲至,幸好戴了安全帽,沒被擊中,手腳卻有多處擦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