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希拉里避爭議 稱緬甸「這個國家」長青網文章

2011年12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12月02日 09:21
2011年12月02日 09:21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出訪緬甸引起不少爭議,但最大難題可能是緬甸英文國名帶來的尷尬。希拉里在公眾場合多番稱呼緬甸為「這個國家」(this country),既避免因採用英美對緬甸的一貫稱呼「Burma」而觸怒緬甸政府,也避免因採用緬甸前軍政府起的國名「Myanmar」而觸怒美國政界及流亡海外的緬甸人。

研提升外交關係至大使級

「Burma」為緬甸英文舊稱,但20多年前軍政府把國名改為「Myanmar」,因「Burma」勾起英國殖民統治的不光彩歷史,而且意指緬族人的土地,未能反映多種族本質,不過英美一直未有採納軍政府的新國名。

希拉里昨與緬甸總統登盛舉行歷史性會晤,轉交美國總統奧巴馬的信件,內容稱美方願與緬甸的關係進入「新階段」,希望研究可怎樣支援緬甸過渡民主,保護人權,呼籲當局的改革要有「實際成果」。

希拉里讚許緬甸近期的改革「令人鼓舞」,但認為未足以令美國解除制裁。她敦促緬甸釋放所有政治犯,結束與少數族裔的衝突,並斷絕與朝鮮的「不法」軍事聯繫。她表示,若緬甸持續改革,美國可以研究把兩國外交關係由代辦級提升至大使級,並支持世銀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派員評估緬甸經濟狀况。

登盛形容希拉里此行是兩國關係里程碑。會後美方透露,兩國初步的合作計劃包括商討在緬甸尋找二戰美軍遺骸,並邀緬甸以觀察員身分加入美國發起、旨在助東南亞可持續發展的「湄公河下游之友」計劃。

中國﹕樂見緬甸西方互動

美國國務院表示,希拉里此行並非要與中國在區內爭取影響力。中國外交部昨表示,願意看到緬甸與西方國家在相互尊重基礎上加強接觸、改善關係,促請有關國家解除對緬甸的制裁。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