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毛筆墨硯離現代人漸遠。
國畫,更被以為是老土陳舊玩意,退休再學未遲。
但原來在宣紙上,也能既前衛又具開創性。
一樣寄寓文人風骨,潘天壽和吳冠中這兩代畫家兼兩代師生,盡畢生功力從傳統中尋覓創作新路向。
最近,他們的作品碰巧同時在香港藝術館展出,相互參照,再配合展館是次深入淺出的導賞說明,即使不懂藝術或不喜國畫,也保證能看出不少樂趣。
吳冠中離世已經一年,去年香港藝術館才展出過「獨立風骨──吳冠中捐贈展」,事隔不久又來「畫•舞•樂」,以新手法展覽珍藏,因為館長司徒元傑記得:「吳冠中談及藝術時曾說道,一切藝術都崇尚音樂,他由起初講求美的古典藝術,發展至視覺形象的重視,進而轉向對音樂感、節奏感,及至詩意的追求。從中可見,不同的藝術都有共通性,能夠互相溝通。」香港舞蹈團的梁國城先生,去年看到吳冠中畫作真迹,被大大感動,於11月創作了「雙燕——吳冠中名畫隨想」舞蹈詩。就像台灣的林懷民般以書法入畫,他以吳冠中8幅作品為靈感,創作了8段舞,突破繪畫的平面框框,表演水墨的節奏和抽象韻律。為了讓不在場的觀眾也能欣賞是次舞蹈,香港藝術館特別舉辦展覽,挑了吳冠中廿多幅畫作展出,在展館播放「雙燕」演出的精華片段。
美感無分古今中外
這種藝術形式間的雙互指涉,與吳冠中的藝術理念接近,曾因籌備展覽而多番與吳冠中有第一身接觸的司徒館長,徐徐講解展覽理念:「通常我們睇畫,可能與別的畫對比,但吳冠中對藝術有獨特的思想和深入認識,能夠昇華,欣賞藝術時不止停留在畫上,而是去到美感的層次,美感其實是相通的,沒有古今中外之分。」吳冠中能畫也能文,屢次在他行文優美準確的文章中提到,他創作的目的,是為了透過藝術感化人的美感和美學,讓他們通過美去充實人生。他的方法是把西方的藝術概念和中國的配合,在創作上實踐。
但觀者如何才能確切感受到他的理論?是次展覽便解決這難題,嘗試將吳冠中的現代化國畫,根據藝術語言和特色分類,教懂我們從最基本的視覺元素──點、線、面去欣賞。
司徒館長坦言,在藝術分析和欣賞方面,他有點崇洋,因他跟吳冠中先生一樣,曾在外國留學:「我在外唸藝術教育後,回港研究中國書畫,所以特點欣賞西方有一套較科學的語言和分析方法。這方面,中國人學習藝術時,較多依賴臨摹,藝術討論也是以古文溝通,講求抽象的氣韻意境等,對藝術館而言,這些其實很難傳遞給觀眾,講了也未必明白。」吳冠中既是理論家又是實踐者,因此能夠以此為起點,教育觀眾認識視覺語言。
感官共通的藝術語言
司徒館長繼續解說:「由點、線、面再提高一個層次,就是色彩或韻律。色彩可以有對比,有動感,會說話。像什麼顏色配什麼顏色,說的故事和感覺都不一樣。一條線,是直線、橫線或曲線,亦有不同說話講。看吳冠中的畫,觀察畫中的點、線、面,總能有所發現。」他續:「而『畫•舞•樂』所表達的是,不論是視覺、聽覺或身體語言,都能在各自的範疇抽出這些藝術語言,互相溝通。點、線、面,不只局限於畫。」
文 饒雙宜
圖 鄧宗弘
編輯 方曉盈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