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健康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食物安全中心進行的本港首個總膳食研究顯示,港人因進食攝入的二噁英及類似二噁英的多氯聯苯,逾六成來自魚類等海產;受無機砷(即砒霜)污染最多的食品是通菜、鹹蛋和蠔。不過,港人從飲食中攝入的砒霜近半數來自飯和粥,惟無論二噁英或砒霜攝入量均屬可接受水平。
高食量者未超世衛標準
本港首個總膳食研究去年初展開,食安中心按食物消費量數據選定150種食物,檢驗化學物質含量,並按市民平均膳食攝取量調查數據分析港人相關攝入量。
食安中心抽取檢驗當中71種食物,發現66%含有二噁英及類似物質。其中桂花魚、蠔和鯧魚含量最高;不過高食量群組的每月攝入量只是世衛安全標準的85%,與其他國家相若。中心認為港人健康受影響風險不大。
分析顯示,港人因進食攝入二噁英等化學物,六成源自魚類,兩成來自肉類,約7%來自點心等混合食品,欲減低相關攝入量應該避免吃動物脂肪,或轉飲低脂奶。魚類污染問題雖然較嚴重,但因含優質蛋白質,故建議市民多吃不同種類的魚。
米洗淨減攝入砒霜風險
至於港人透過進食攝入的砒霜量,亦符合國際安全指標,雖然全部150種共600個食品混合樣本中,半數驗出含砒霜,但港人從飲食攝入的砒霜,45%來自米飯和粥;無酒精飲料、蔬菜和魚類海產則分別佔13%、10%和8%。食安中心不諱言,米、海產和水受砒霜污染是世界性問題,市民欲進一步減低攝入風險,煮飯前應將米洗淨。
二噁英和砒霜均是致癌物質,應盡量避免攝入,但上述有關資料和呼籲,食安中心並未公布,惟上周卻率先在與食品業會面的會議中,向在場數十名與會者(主要是零售和批發商)詳細講解。其中就減低白米中的砒霜污染,食安中心呼籲業界不應用受污染水灌溉,不過,在場並無漁農界代表。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