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勞顧會停止審批補充外勞計劃申請已一個多月,事件仍然膠着,勞工界代表正爭取今周與勞工及福利局長張建宗及保安局長李少光會面。協助安老院舍免受停批外勞影響的新民黨副主席田北辰質疑,作為諮詢組織,勞顧會為何有行政權審批外勞,批評部分委員有政黨背景,令事件政治化,促政府介入奪回主導權。
勞顧會勞方委員於10月底開始暫停審批補充勞工計劃申請,至今共有49宗申請受影響,逾半為長者服務護理員。田北辰表示,早前與安老院代表會面,現時300多間私院共聘用900多名外勞,勞顧會停止審批後,院舍已出現50至60個空缺,如情况持續,相信未來數月有近300人受影響,部分院舍可能因人手不足要結業。
質疑有政治背景 為壯大權限
田北辰批評事件已政治化,「勞顧會到底是諮詢組織,還是已擁有審批的決定性作用?」他認為,如果勞顧會不滿各政府部門審批外勞政策,可向擁有行政決定權的勞工處提出意見,「他們可向處長反映意見,但處長當然可以不聽從」。他質疑部分勞方委員有政治背景,目的是希望將職權壯大,斥政府弱勢。
勞工處早前建議,若僱主在過去18個月向勞工處申請輸入外勞,其後再向入境處申請專才,入境處審批時須徵詢勞工處意見,半年後檢討措施。不過,6名勞顧會勞方委員不接納方案,並聯同3名勞工界立法會議員組成的「三加六」代表,提出反建議,要求月薪低於3.5萬元的外勞申請,或僱主每年輸入多於5名外勞,須向勞顧會徵詢意見審批。
勞方:收回審批權不公
勞工界「三加六」代表之一、立法會議員葉偉明表示,政府早於1990年代中期決定輸入外勞時,已決定由勞顧會審批外勞,今次勞顧會暫停審批外勞,是為工人發聲,期望能使政府澄清輸入外勞政策,如政府藉此要求取回審批權,做法不公平。他們已向政府提出反建議,強調勞顧會的目標是解決問題。
勞顧會勞方代表吳慧儀強調,過去亦是勞工處審批後交勞顧會作最後把關,勞顧會一般情况下都會通過。她批評,若審批完全由政府主導,變相削弱勞工界監察,「以後沒有透明度,還怎麼知道輸入了什麼人、職位、薪酬?」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