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異鄉人周記﹕台北「麵貌」 親切又陌生長青網文章

2011年12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12月13日 21:35
2011年12月13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度小月的擔仔麵、阿宗的大腸麵線、各家各派的牛肉麵,大概是香港人最熟悉的台北麵食。論地位,牛肉麵甚至算得上是台灣「國麵」,我猜在大部分台灣人心目中,都會有一碗難以忘懷的牛肉麵。我喜歡吃麵,只是台灣的紅燒牛肉麵口味太重,一直不是我杯茶,至於清燉牛肉麵,相比之下其實我更愛香港的清湯腩。


天氣微涼的時候,我與同事們都愛跑到麵攤吃麵去,公司附近極之隱密的巷弄裏,有家開了約60年的老店「阿田麵」,只賣一味陽春麵,配兩片瘦肉、一隻鹵蛋。就這樣的一碗麵,同事們稱之為真正古早味,熱騰騰配上好湯底,總是教我們在破爛餐室裏吃得津津有味。其他的傳統麵店,我們也是習慣大家各點一小碗意麵、切仔麵(摵仔麵)或是米粉,乾的(就是沒湯只有醬)湯的,再切一大堆小菜如海帶、豆腐、青菜、魷魚等,就是台灣人說的「黑白切」,台語隨意地亂切一通之意,簡簡單單就是一頓美味午餐。


陽春切仔 名字熟悉不懂分辨

但說來慚愧,最近朋友來訪,夜半經過路邊麵攤,打算隨意吃碗麵填肚,看着掛在牆上的餐牌摸不着頭腦,問我陽春麵與切仔麵的分別等等,我才發現那些耳熟能詳的名字,我從來沒深究過,因為它們不管是乾的還是放湯,看起來也差不多。像切仔麵的名字,原來來自閩南語,把黃色油麵放在一個小筲箕內,再用另一個空的筲箕壓住,放進滾湯鍋中煮,提起又放,切切作聲,所以叫切仔麵。切仔也是名詞,指的是舊時煮麵工具笊籬。陽春麵則是用素白麵條,直接丟入滾水煮熟撈起,通常的配料都是肉燥加醬油,切仔麵則是葱酥配清湯。


那晚我們光顧的檔口很小,但賣的東西卻很多,除了教我無法分辨的陽春麵、切仔麵,還有米苔目(客家人用番薯和米漿混合成的彈牙小吃,我一直以為只有甜的)、粿仔條(類似我們的河粉、腸粉之類)。搬到台北時間久了 ,似乎許多事情已變得習以為常,早就拋掉身為外來者的好奇與八卦特權。每一次香港朋友問得我答不上嘴,我才會記起,台北之於我,熟悉親切,其實也很陌生。


文、圖:文仔(香港人,現居台北)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