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1年匯市3大教訓長青網文章

2011年12月1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12月16日 08:35
2011年12月16日 08: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踏進12月中旬,扣除聖誕假,今年餘下的交易日屈指可數。回首充滿債務危機的2011年,歐債危機、美債降級等問題不斷困擾金融市場,股市異常波動,但2011年的匯市卻相較平穩,波幅不算大。整體來說,歸納今年匯市的表現後,可總結出三大教訓,供明年參考,避免重蹈覆轍。


環球景氣匯市反應 不成正比

今年匯市的最大教訓是﹕即使前景不明朗,甚至有重大事件發生(如日本311地震、美債8月降級、糾纏不清的歐債危機)時,也不代表匯市會出現大波幅。當中以10國集團(G10)的貨幣兌美元匯價為例,今年的變幅範圍僅約17%,較1999年歐元面世以來波幅中位數19%為低,並且平均引伸波幅(Average implied volatility)只有13%,同樣是08年以來最低。所以,投資者應避免重大事件發生立即入市炒上或炒下,隨時得不償失。


另一方面,2011年央行的利率政策對匯市的影響力有減少的迹象。以澳元為例,自今年初起,利率期貨市場顯示,對澳洲央行今年的減息預期持續減少,但澳元兌美元自今年4月起一直反覆下跌,由4月的1.0974跌至10月的0.9519。奇怪的是,澳洲央行在11月及12月連續減息,把主要利率由4.75厘減至4.25厘,是2009年以來首次連續兩次會議減息,但截至周三收市,澳元兌美元反而接近一算水平。連續減息反令澳元升值,正好突顯今年匯市表現令人摸不着頭腦之處。


今年年中,外匯市場曾經興起一種說法,就是北歐貨幣會逐漸成為新的「避險貨幣」,取代日圓及瑞士法郎的避險地位。當中以瑞典克朗的走勢最具代表性,由今年初的每克朗兌0.77美元的水平,升至8月的0.83美元。


央行政策影響力下降

不過,一到9月,這個新「避險貨幣」的神話便告破滅,跌回兌0.77美元。今年全球29種主要貨幣兌美元匯價的變幅,只有2種貨幣仍見正數──日圓及人民幣(見圖)。由此可見,各位投資者日後切忌輕信傳言,某某貨幣將是「避險貨幣」,買美元、日圓仍舊是避險之道。


明報記者 謝德健

(逢周一、三、五刊出)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