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中電企硬 拒降加幅長青網文章

2011年12月1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12月17日 18:35
2011年12月17日 18: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過去3天抗議聲不絕,兩電仍無動於中,堅持整體加價幅度,中電更聲稱9.2%加幅是與政府談判多月後的最佳加幅,更公開對營運成本增長達11%的「理據」,是要應付政府的減排要求;港燈雖堅持6.3%整體加幅,但願意調整電費累進制計算,令九成住宅用戶加電費少於5%(見另稿)。多個政黨炮轟政府與兩電「扯貓尾」,並無公開兩電加費的詳細投資資料,會在下周立法會會議提出緊急質詢。


環境局發言人表示,對中電仍拒絕回應訴求表示遺憾,敦促中電降低電費增幅,但歡迎港燈調低大部分用戶的電費水平。


中電總裁不住說「已盡力」

面對過去3天的政府和社會輿論,中電總裁藍凌志昨日召開記者會,但45分鐘的記者會最少說了10次「已盡了力降低加幅」、「明白對市民的影響」等,但仍然堅持加電費9.2%的立場,並逐點反駁外界批評。


由於營運開支影響基本電價,當中最具爭議的是中電明年的營運開支大增加11%,藍凌志遂交代開支增加的三大原因(見表)。他指出,2011年公司獲保險索償退款,致今年開支「低於平常」,扣除這筆款項影響後,明年的營運開支增長只有6%,主要是青山發電廠的減排設備和物料成本,在新基本電價每度電0.85元中(去年為0.8元),該項目已佔了0.045元。


政府消息曾批評中電的資本投資內滲入過早投資的部分,日後電力需求估算亦過大,藍凌志回應稱,「中電從未有過早投資入帳,所有項目早於2008年已獲政府審批」。資本開支內,一項是為準備明年下半年為港輸入新天然氣所需的基建設施,另一項是應付未來電力需求的研究,但他未有交代兩者所需費用。


強調港燈實際電費更高

藍凌志又稱,中電過去15年一直利用兩個帳目維持電價穩定,但「電費穩定基金」於今年只剩約7億元,預計到明年底加價後,基金只剩約3億元,相等於3天售電收入,是過去25年來最低的水平。而公司的「燃料價條款帳」已連續5年錄得負結餘,預計明年底會由負5800萬元,進一步虧損至負8億港元。中電指出,兩帳目在如此低的水平下,難以有效發揮穩定電價作用,不能再調低。


至於為何不能如港燈一樣,調低部分用電量加幅,藍凌志指港燈實際電價比中電高,中電加價後電費仍低於港燈28%(見表)。他又稱,早在10月開始與政府多次磋商,其間亦作出調節,目前已是中電盡力後的成果。


能源諮詢委員會成員文志森表示,不同意中電指「已盡力」降低電費加幅,認為中電仍坐擁3億元電費穩定基金,「即是未用盡,何來已盡力」,而燃料帳的8億負結餘仍較港燈少。


下周立會緊急質詢

立法會經濟事務委員會成員李華明形容事件已演變成「羅生門」,政府與中電各有版本,他將於下周三立法會大會中提出緊急質詢,要求政府清楚交代中電的營運開支和資本投資數據,否則難以評估中電的理據是否合理。委員會主席林健鋒亦表示,已去信要求政府提供額外資料,如中電於2008年至2013年的投資數據,再決定召開特別會議。


民建聯陳鑑林質疑政府最初與兩電商討利潤管制協議時,未有好好把關,令電費先減後加,促請政府於2013年與兩電進行中期檢討時,收緊利潤管制條款。


特首參選人梁振英表示,電力公司屬公共企業,加價時應考慮中小企及家庭的負擔能力,公司在顧及股東利益之餘,亦應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但他未有回應若當選特首,會否考慮取消利潤管制協議。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9181 4676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