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摒棄大香港主義 發揮港人專業精神長青網文章

2011年12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12月19日 08:35
2011年12月19日 08: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在港龍和國泰內地航班上的商務艙,愈來愈多操普通話西裝筆挺的年輕伙子,他們是銀行家、會計師、律師……諸如此類,和10年前相比,往大陸出差的專業白領港人的比例,已持續下降。


時為上世紀90年代初,我任職交易員,以美資為首的投行,開始在大陸推銷金融衍生工具,都是一些簡單的產品,如外匯期權(fx option)和利息掉期(interest rate swap)合約等等,大部分是供國企為主的客戶作對冲之用,亦有小撮被用作投機工具,銀行銷售這些產品,獲利甚豐;我記得一張遠期的日圓結構期權合約,賺到的可以是「球」計的美元(一球相等於100萬)。管理層食髓知味,一下子便增聘很多衍生產品推銷員,因為業務歷史短,有經驗的人不多,銷售部的同事很多都是半途出家的。倫敦或美國來的term sheet多看幾回,也可以登場做驢戲。


人幣衍生工具 出台樓梯聲漸近

90年代,中國是一個新興但重要的市場,在「海歸」尚未成風氣之時,能夠勉強操「刨冬瓜」和大陸客飲得幾杯的,都成了衍生工具產品銷售部門的主打。那些日子,銀行要為一個新客戶開戶口,也非常費勁,既要國企內部層層批核,單是洽商ISDA(註一),也蹉跎甚久,但一旦打通脈絡,合約金額和利潤都很驚人。


10多年轉瞬過去,中間出現了環球和亞洲大小的金融風暴,一些中國公司也曾因為合約虧錢,在賠償問題上與外資銀行發生爭拗。今天,經歷過金融海嘯之後,整個中國衍生產品市場,已經由燦爛歸於平靜,量和品種都比前遜色,倒過來,國內人民幣衍生工具,出台的樓梯聲卻愈來愈近。


中國市場的吸引力,不單是衍生產品,外國銀行覬覦中國快速增長的儲蓄,主權基金、外管局和主要銀行都是高評級債券(例如美國的兩房和高評級層的CDO)的主要買家,定息部門同事,變了京港航班的常客。此外,自紅籌市場出場,加上跟着來的H股,中國更是企業融資部門的主要收入來源。


但隨着大陸人才湧現,香港資本市場的染紅,不單出現在恒生指數,也見證於人力市場。外國名牌大學畢業的大陸人,已經成了投行由Origination到Research的骨幹。


香港這個金融中心往下的路怎樣走?是一個沒完的問題。從融合之中去建立自己的特點,恕幾近矣。求融合因為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亦是大市場之所在,與其抱殘守缺、自欺欺人,我們應該摒棄大香港主義,擁抱這趨勢;建立自己的特點,令我們不至淪為中國的多倫多(註二)。一國兩制是有到期日的,總有一天,香港人這身分再沒有法律意義,剩下來的只是文化和處事作風。


要在內地拉生意,香港人的作用,可能愈來愈小,但反過來說,香港人的專業素質,在內地的認受性,卻可以愈來愈高,我認識不少民企老闆,都喜歡聘用港人作首席財務官,故是方便和海外投資者溝通,亦是不用擔心「櫃桶底」被穿。


註一:ISDA(International Swap & Derivative Association)合約是國際上進行衍生產品交易的標準合約

註二:1999年,前總理朱鎔基訪問加拿大,被記者追問香港和上海的定位時,說漏了嘴,將香港比擬為中國的多倫多,上海為紐約,朱總事後解釋,這樣說,是為東道國臉上貼金的客套話而已。


張宗永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