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東莞港商自救 合資提升競爭力長青網文章

2011年12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12月19日 08:35
2011年12月19日 08: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廣東省省委書記汪洋於2008年提出「升級轉型,騰籠換鳥」,原意是藉提高技術去增加製造業競爭力,從而改變內地過去粗獷式的經濟增長。可是,08年下半年金融海嘯爆發,港商已來不及升級轉型。當時廣東省仍堅持不能升級的企業就此消失,直至總理溫家寶開腔支持,才令港商能稍為喘息。


無可否認,珠三角港商在短短數年間同時面對大量經營問題,各類成本上漲,加上全球市場需求下滑,競爭日趨激烈,都令他們雪上加霜。然而,今日之田地,港商自身又是否毫無責任呢?


緬懷昔日風光,缺乏長遠計劃,是相當一部分一直從事加工貿易港商的致命傷。隨着地區經濟發展,低成本優勢總會過去,有遠見者會於盈利甚豐的時候及早準備,研究提升自身生產技術。打個比喻,恃著有避風港的護蔭,而忽視自己那艘木板船之脆弱,海嘯到來又如何能獨善其身。只有趁風平浪靜時預先為自己的船加固,才抵住今天的風浪。


港研發開支佔GDP比重 不及內地

香港政府數據顯示,2004年到2009年,香港研發開支佔GDP比重只是由0.74%微升到0.79%,不僅遠遜已發展國家平均2%的水平,就連中國內地也從04年的1.23%增至去年的1.75%。


從中可以看到,港企「食老本」情况根深蒂固,令他們於內地提倡加快升級轉型步伐中落後人前。一方面,當中一些港商年事已高,亦沒有「廠二代」接班,難免採取消極的態度;但另一方面,亦有部分港商「急功近利」,並沒有將生意當作產業看待,反而將資金投入短期獲利更快的股市、樓市。過去幾年本港兩市興旺,某程度上側寫這類港商的特點。


缺乏遠見之餘,缺乏團結也是港商在滾滾洪流中難獨善其身的原因。香港汽車零部件業協會會長黃震對本報記者透露,他已與多名東莞港商合作,集合資金投向具潛力的研發項目。「這類動輒上千萬上億的投資,單靠一個港商根本做不來,也不敢冒險,只有目送商機失諸交臂。但我們團結起來就不同,一來資金充足,投資的領域便更廣,不同項目再由熟悉者牽頭,大家齊齊有肉食。」但他也承認,過去大家確實忽略團結就是力量這簡單道理。


誠然,今日港商之困與自身問題或多或少有關,怨天尤人也於事無補,關鍵是,在這個逆境當中,港商能否好好反省,否則最終製造業不消失,珠三角港商也會成為歷史名詞。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