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漁署刀手 雕猴塑蛙「活化」郊野徑長青網文章

2011年12月2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12月27日 17:35
2011年12月27日 17: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郊野公園郊遊徑常見各類動物木雕,作裝飾和教育用途,原來它們均是漁護署雕塑師傅,花無數心血逐件製作。在漁護署當雕塑家16年的黎輝傳,歷年製作約50個作品,揣摩動物動態及習性雕製青蛙、猴子甚至翠鳥(俗稱釣魚翁)等,成為自然景點的「生招牌」,但他慨嘆,署方只餘5名師傅,行業逐漸式微,擔心難以薪火相傳。


現年51歲的黎輝傳,15歲起跟象牙雕師傅學藝,「那時家境清貧,讀書又不好,趁工業興盛,就當學門手藝也掙多個錢」。他續說,當年的老師父為怕「教識徒弟無師父」,會特意安排學徒各負責一個部分,包括園景、動物或人物等,又會待學徒放工後,才開始其主要雕刻工作。


枯木練習 觀察動物神態習性

黎自知無藝術底子,便將勤補拙,工餘時學掃描及炭筆畫,了解物件的光暗位及特徵,又自願留在工場加班,「日做12小時,其他人放工後當然趕回家看『神鵰俠侶』(電視劇),但我留在工場,待師傅工作就自薦當助手,希望從中偷師」。


隨着1980年代象牙貿易被禁,黎轉投漁護署,初時也當雜工,1995年獲上司推薦擔任雕塑師,替署方雕造木製路標和大型木製動物,16年來製成約50件作品,包括為濕地公園內逾30個路標,添上青蛙和黑臉琵鷺等木裝飾,另有10多個雕塑分佈在不同自然景點作生招牌,如金山郊野公園外豎立的5呎高猴子像,及於釣魚翁郊遊徑入口的翠鳥等。由於部分作品較大型,加上他要兼顧其他日常職務,部分雕塑要花逾年才完成。


部門只餘5師傅 憂無人傳承

所謂「木不雕不成材,人不學不知理」,黎輝傳笑言,至今仍孜孜不倦地學習,「對於較易接觸的動物,就會實地觀察牠們的動態,也會到圖書館查看不同物種的習性,閒時會雕枯木練習,令雕塑更為神似」。


目前漁護署在西貢及大棠設有兩個工場,但只有6名同類高級技工,其中一人更在早前退休。黎輝傳直言部門內鮮見年輕人,相信其餘5人包括他在內,也會隨年齡漸長而流失,擔心在行業式微下,難再找新一代接替其職位。


明報記者 錢瑋琪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