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毒奶風暴再襲 蒙牛勢插水長青網文章

2011年12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12月28日 21:35
2011年12月28日 21: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從三聚氰胺風暴中稍為恢復元氣的內地奶品行業,近日再遭致癌物超標醜聞困擾。分析員認為,日前產品被驗出黃曲霉毒素超標1.4倍的蒙牛(2319),今日開市後勢遭投資者洗倉,而且公司品牌再度受損,銷售或會受挫,短期內難以復蘇。事實上,「毒奶」風暴再次侵襲,內地A股的奶業股已連跌兩日,當中與蒙牛同為行內龍頭的伊利,累積跌幅逾8%。


蒙牛昨日公布,「毒奶」源頭是一批因天氣潮濕而發霉的飼料。乳業專家王丁棉解釋,粟米及稻谷等飼料發霉後,會釋出連高溫巴氏殺菌亦未能清除的黃曲霉毒素。當乳牛進食後,會令牛奶中黃曲霉毒素的含量超標。然而,一直向各地牧場及奶農入貨的蒙牛,暫時仍未能查出有問題牛奶及飼料的來源地。


早於10月接到質檢總局通知

內地有傳媒報道,國家質檢總局早於10月時,已發現蒙牛的產品有問題,並通知集團處理。不過,蒙牛直至日前才於官網中致歉,被外界質疑延遲公布。集團表示,產品生產日期為10月18日,而當局於19日查出問題,而近日才公布是當局的流程,非集團所能控制。


北京市食品安全專家委員會委員劉清珺表示,從當局抽檢到公布,一般需時2個月左右。如發現有問題,亦會給予奶製品公司時間複議,但正常情况下,在公布有問題產品前,當局已控制及處理有關產品。蒙牛的大股東中糧集團,其董事長寧高寧亦公開表示,雖然沒有造成傷害,但蒙牛對此要負上責任及反省,中糧會非常小心處理事件。


大股東:蒙牛要負責及反省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為內地奶業響起警號。事隔3年多,蒙牛的純牛奶產品再被國家質檢總局驗出,含致癌的黃曲霉毒素M1超標1.4倍,民眾信心再次崩潰。今次事件,不禁令市場質疑蒙牛的抽檢過程中,到底是人為疏忽,還是本身的檢驗制度兒戲,令奶品屢次出現問題(見另表)。


國泰君安分析員郭日升認為,經過三聚氰胺事件後,內地乳業花了不少心力重建行業形象。可惜,食品安全再出問題,令人信心大失,消費者可能會轉買外國進口的奶製品。內地乳業復蘇最少要半年,而隨着民眾逐步恢復信心,可能會選擇購買其他品牌的奶製品,蒙牛市佔率將被削弱。


分析員:內地奶業復蘇最少要半年

他表示,蒙牛短期內勢要捱沽,尤其是今年以來,股價已累升約28%,估計最少要跌20%。其他奶製品股亦受拖累,龍頭之一的伊利,已在A股市場連跌兩日,累計跌幅8.3%(見另表)。向蒙牛提供部分奶源的現代牧業(1117),雖然表明產品未驗出有問題(見另文),但無可避免亦會被牽連進毒奶慌中。


明報記者 岑梽豪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