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昨天慧雅提到聯繫匯率與本港樓市和經濟過去二十多年的發展息息相關,而有意無意地,不少港人似乎已將買樓保值視為與做定期沒甚麼不同的行為。若我們從這角度去理解,會明白為何1997年末至2003年中的樓價大跌會對香港的經濟有這麼大的殺傷力,蓋這是與大型的財富摧毁或甚至銀行倒閉類同。
驀然回首,究竟港人把不少財富存放在物業上是否適當?一個社會的物業市場有不少投資者參與究竟是好還是壞?這些都不是一些容易解答的問題。若果時光可以倒流,一切也可以預先安排,也許港人從來都未有對物業鍾情,並把財富放在研究開發新科技產品上,香港或會成為一更好的地方。不過,想深一層,即使港人把大部分財富放在科研上,香港人能開發到另一間蘋果公司的機會又有多大?另一方面,慧雅的觀察是,好些港人寧願把資產放在物業上的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為對物業的價值有什麼憧憬,而是因為對其他資產感到失望,覺得它們的價格波動大,而且間中會有點被騙和被當水魚的感覺。他們未必是對物業升值有甚麼期望,有時可能只是為保障自己的財富不致受通脹侵蝕。從這角度看,似乎我們很難說多買一些物業有甚麼不對。
長線投資者有力承擔風險
無論如何,慧雅的觀察是,樓市內存在着長線投資者對穩定樓市應有一定好處,蓋在人心惶惶時,往往只有長線投資者才有能力承擔風險。值得留意的是,在本質上,本港的經濟是很易受震盪的,往往每隔三五七年,就會有一次危機。因此,能夠留得住長線投資者對樓市的興趣是有其重要性的。
施慧雅
mscya88@yahoo.com.hk
驀然回首,究竟港人把不少財富存放在物業上是否適當?一個社會的物業市場有不少投資者參與究竟是好還是壞?這些都不是一些容易解答的問題。若果時光可以倒流,一切也可以預先安排,也許港人從來都未有對物業鍾情,並把財富放在研究開發新科技產品上,香港或會成為一更好的地方。不過,想深一層,即使港人把大部分財富放在科研上,香港人能開發到另一間蘋果公司的機會又有多大?另一方面,慧雅的觀察是,好些港人寧願把資產放在物業上的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為對物業的價值有什麼憧憬,而是因為對其他資產感到失望,覺得它們的價格波動大,而且間中會有點被騙和被當水魚的感覺。他們未必是對物業升值有甚麼期望,有時可能只是為保障自己的財富不致受通脹侵蝕。從這角度看,似乎我們很難說多買一些物業有甚麼不對。
長線投資者有力承擔風險
無論如何,慧雅的觀察是,樓市內存在着長線投資者對穩定樓市應有一定好處,蓋在人心惶惶時,往往只有長線投資者才有能力承擔風險。值得留意的是,在本質上,本港的經濟是很易受震盪的,往往每隔三五七年,就會有一次危機。因此,能夠留得住長線投資者對樓市的興趣是有其重要性的。
施慧雅
mscya88@yahoo.com.hk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