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美培育出基因混合猴長青網文章

2012年01月0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1月07日 21:35
2012年01月07日 21: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美國俄勒岡科學家宣布,透過混合6個恆河猴的極早期胚胎,首次成功培育出3隻「基因混合」猴子,有望為醫學研究帶來重大突破。研究報告將於最新一期權威生命科學期刊《細胞》刊登。不過有專家擔心研究或為複製人開路,亦有動物權益組織批評猶如炮製「科學怪物」,質疑科學界漠視動物權益,擔心基因改造後果難料,可能令實驗動物受苦。


科學家以「嵌合體」(chimeras)稱呼他們炮製出來的「基因混合」猴子,意指牠是由基因特徵不同的細胞混合發展而成的動物。一般動物只會含有來父母兩者的基因物質(1套獨特基因),但在今次的研究中,誕生出來的「基因混合」猴,身體內卻有來自6套細胞的獨特基因。


來自6套細胞 胃與肺基因或不同

科學家在實驗室中,成功從6個剛形成不足4天的恆河猴極早期胚胎細胞,抽取幹細胞,再將它們混合成為一個胚胎細胞。這些幹細胞仍處於全能狀態(totipotent,仍能發育成各類細胞的狀態,見特稿),並無互相排斥。研究員將混合得來的胚胎細胞,植入母猴體內,成功誕生3頭健康的雄性「嵌合體」恆河猴Roku、Hex和Chimero,牠們體內有6套DNA基因特徵不同的細胞共存,意思是說,猴子體內的胃部與肺部細胞組織,可能有着兩套完全不同的DNA。研究員解釋,分別來自6個胚胎細胞的幹細胞,不會融合為一體,但可以並存,發育成不同的組織與器官。


曾成功「嵌合」老鼠研糖尿

過去科學家已能培養出「嵌合體」老鼠,透過混合兩個或多個受精卵,又或以實驗室培育的幹細胞注入老鼠胚胎細胞,培育出剔除了某些基因的老鼠,用作科學實驗,研究諸如癡肥、心臟病、焦慮症、糖尿病等的成因及療法。科學家曾以同樣方法,嘗試培育「嵌合體」猿猴,不過猿猴胚胎均無法與人工培育的幹細胞結合,直至今次美國俄勒岡國家靈長類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採取新培育方法,方取得成功。


盼助研究培育器官

帶領研究的科學家米塔利波夫(Shoukhrat Mitalipov)稱,這是重大的科學突破,顯示要結合靈長類動物的細胞,需要在活體胚胎的細胞仍處於發育最初期時進行。米氏稱,如果要將幹細胞治療作廣泛臨牀應用,必須先知道靈長類動物細胞的能力與限制,亦需要用上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不能僅在老鼠身上進行測試。恆河猴曾被用作研究愛滋病藥物,以及研發狂犬病、天花、小兒麻痺症疫苗等,米氏指出,新技術有助研究改良試管受精,以及透過幹細胞培育器官等。


不過有關研究亦引來道德爭議。英國廢除活體解剖聯盟(BUAV)稱,研究利用有高度感受能力的靈長動物進行研究「令人非常不安」,擔心這些猿猴會被用作進行何種實驗,亦擔心這些基因改造動物,會出現與醫學研究無關的嚴重畸形而受苦甚至死亡。有專家甚至擔心,新技術會為未來創造複製人開路。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