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我最近與客戶開會,得到的一個普遍印象是,很少人會懷念2011年。但是與此同時,亦很少人對2012年有期待,我相信這是因為歐洲的情况仍然未解決,中國的經濟增長前景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金磚四國」(BRICs)其餘三國看來亦不大穩固(尤其是印度),伊朗問題日益受到關注等等有關。美國總統大選亦至少起了分心作用。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對來年應該抱怎樣的期望?
在短期內,風險資產的價值看來有可能被推高,原因包括:
1. 歐洲央行和美國聯儲局為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
2. 世界各地近期的經濟數據還算像樣(包括最新的採購經理指數)。特別是,在美國,有愈來愈多迹象顯示,住宅樓價已見底。
3. 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憂慮被誇大了(中國的經濟增長正在放緩,但絕不是好像近幾星期一些人不斷說的正處於崩潰邊緣,相反人民幣的匯率近來還在創新高)。
4. 大多數投資者似乎都有相當防守性的投資組合(這主要反映在與我們開會或談話的客戶)。
不過,從長遠來看,各國央行的外匯儲備持續收縮,突顯了全球都出現流動資金緊絀的危險問題。在這樣的環境下,負現金流的資產和巨額預算赤字的國家通常都很麻煩。因此,在歐洲央行的新措施和美國聯儲局的「換匯機制」(swap lines)的協助下,風險資產的價格一旦創造短期新高之後,前路就仍會甚難行。
夏秋期間 環球資金再抽緊
那麼,這是否意味着,2012年將會是2011年的重演,上半年較強,下半年則令人沮喪?要留意的是流動性危機往往在夏季到秋季期間最熾烈。
對投資者來說,2012年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政府債券是否仍然是股票的有效對冲工具?
事實上,在幾乎每一個財政尚好的國家,政府債券的估值已非常偏高,人們可能會開始質疑,債券在一個多元化的投資組合中的作用。
目前,橫跨整個歐元區,債券和股票的表現正出現日益相關的現象(在去年的最後幾個月,我們甚至目睹了德國在面對疲弱的經濟數據和股市惡化之下,其債券價格也要下跌),大多數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的國債的基本前景都是難以保證……
買美國債對冲風險 不如買人幣債
但是,如果不能用國債來對冲股票的風險,那怎樣降低投資組合的波動性?我相信,結構性風險是持續的全球性流動性緊縮,因此持有美元的認購證(call輪)/歐元的認沽證(put輪)看來是現時最健全的對冲工具。當然,人民幣「點心債券」(在香港發行的以人民幣計價的債券)也是好的對冲工具,但其發行量有限,在國際債券市場中的份額微不足道,很易被西方國家搶購一空。
然而,更廣泛的亞洲資產又如何?
對於我們這些長駐香港的人來說,2011年看到的是寫字樓租金飛漲,餐廳經常被預訂,的士很難截到,飛機和港鐵列車則擠滿了乘各,以及名牌手袋店要保安人員在店外控制排隊的人龍。
換句話說,表面看來,它非常像一個咆哮的牛市。但問題是,對於投資者來說,亞洲股市一點也不像牛市。事實上,在幾乎所有投資類別,亞洲都表現不佳。在中國和印度,股票被大舉拋售;大多數區域貨幣都下跌,債券表現顛簸。
而且,在多個房地產市場——亞洲資產市場的巨大支柱,成交都陷於停頓。在一些過熱的地區(如香港和內地的主要城市),樓價甚至開始下跌。
但新一年可能會帶來一些變化。表面看來,由於區域性銀行的招聘意欲已減少,租金亦已見頂,以及如上所述,住宅樓價預料會進一步下調鞏固,可能會少一些泡沫。
預期政策鬆綁 股市可看漲
然而,股市卻顯得可以看漲。現時,有一些因素,預示着亞洲資產的表現:
1. 區內央行的緊縮措施已結束,有些甚至已開始放鬆銀根。
在多個亞洲國家,通脹現已受控。例如,印尼最近公布的消費物價指數(CPI)按年只上升了3.8%,遠低於該國央行可以容忍的水平。區內大部分國家的消費物價指數都已在去年夏季見頂,之後就一直保持穩定(只有印度例外)。
而且,美國國會最近的一項舉動,可能會增加全球糧食的減價壓力。那就是,美國國會最近取消了以美國玉米為原料生產的乙醇的價格保護,後者曾拉動玉米和其他糧食價格上升。
但我們並不指望中國的寬鬆銀根計劃會包括地產行業的重大放寬——住宅價格還有可能進一步下跌(雖然這已反映在目前的地產股股價上)。
2. 股價已顯得吸引:除了日本以外,亞洲股市去年的表現還不如歐洲。
從好的一面看,大多數估值都是處於歷史低位,許多亞洲貨幣仍然被低估。以恒生指數為例,現時只反映了大約9倍的預期市盈率(Forward P/E)。在2010年的高峰期,卻相當於16倍的市盈率。內銀股現時已差不多跌到歷來的最低位。
3. 環球風險和流動性條件現時是看漲。
雖然歐洲的經濟形勢依然黯淡,但歐洲央行和美國聯儲局推出積極的流動性措施(尤其是那些「換匯機制」),已經解除了一些爆發金融危機或流動性緊縮的憂慮。
對於Beta高的亞洲風險資產來說,這是一個正面消息(因它們的波動情况和整體股市高度相關)。雖然我預計在今年底之前,流動性危機將會再次抬頭,但在短期內,樂觀情緒應會在亞洲佔優。
去年的痛苦可能會變成今年在亞洲的收穫。但是,我仍然對印度懷有戒心,因為我覺得今年最終將會爆發一些國際收支危機。因此,任何經常帳和預算赤字合計超過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0%的國家,都應該避之則吉。在亞洲內,這就大概只有印度。
Pierre Gave
GaveKal亞洲區研究部主管
在短期內,風險資產的價值看來有可能被推高,原因包括:
1. 歐洲央行和美國聯儲局為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
2. 世界各地近期的經濟數據還算像樣(包括最新的採購經理指數)。特別是,在美國,有愈來愈多迹象顯示,住宅樓價已見底。
3. 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憂慮被誇大了(中國的經濟增長正在放緩,但絕不是好像近幾星期一些人不斷說的正處於崩潰邊緣,相反人民幣的匯率近來還在創新高)。
4. 大多數投資者似乎都有相當防守性的投資組合(這主要反映在與我們開會或談話的客戶)。
不過,從長遠來看,各國央行的外匯儲備持續收縮,突顯了全球都出現流動資金緊絀的危險問題。在這樣的環境下,負現金流的資產和巨額預算赤字的國家通常都很麻煩。因此,在歐洲央行的新措施和美國聯儲局的「換匯機制」(swap lines)的協助下,風險資產的價格一旦創造短期新高之後,前路就仍會甚難行。
夏秋期間 環球資金再抽緊
那麼,這是否意味着,2012年將會是2011年的重演,上半年較強,下半年則令人沮喪?要留意的是流動性危機往往在夏季到秋季期間最熾烈。
對投資者來說,2012年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政府債券是否仍然是股票的有效對冲工具?
事實上,在幾乎每一個財政尚好的國家,政府債券的估值已非常偏高,人們可能會開始質疑,債券在一個多元化的投資組合中的作用。
目前,橫跨整個歐元區,債券和股票的表現正出現日益相關的現象(在去年的最後幾個月,我們甚至目睹了德國在面對疲弱的經濟數據和股市惡化之下,其債券價格也要下跌),大多數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的國債的基本前景都是難以保證……
買美國債對冲風險 不如買人幣債
但是,如果不能用國債來對冲股票的風險,那怎樣降低投資組合的波動性?我相信,結構性風險是持續的全球性流動性緊縮,因此持有美元的認購證(call輪)/歐元的認沽證(put輪)看來是現時最健全的對冲工具。當然,人民幣「點心債券」(在香港發行的以人民幣計價的債券)也是好的對冲工具,但其發行量有限,在國際債券市場中的份額微不足道,很易被西方國家搶購一空。
然而,更廣泛的亞洲資產又如何?
對於我們這些長駐香港的人來說,2011年看到的是寫字樓租金飛漲,餐廳經常被預訂,的士很難截到,飛機和港鐵列車則擠滿了乘各,以及名牌手袋店要保安人員在店外控制排隊的人龍。
換句話說,表面看來,它非常像一個咆哮的牛市。但問題是,對於投資者來說,亞洲股市一點也不像牛市。事實上,在幾乎所有投資類別,亞洲都表現不佳。在中國和印度,股票被大舉拋售;大多數區域貨幣都下跌,債券表現顛簸。
而且,在多個房地產市場——亞洲資產市場的巨大支柱,成交都陷於停頓。在一些過熱的地區(如香港和內地的主要城市),樓價甚至開始下跌。
但新一年可能會帶來一些變化。表面看來,由於區域性銀行的招聘意欲已減少,租金亦已見頂,以及如上所述,住宅樓價預料會進一步下調鞏固,可能會少一些泡沫。
預期政策鬆綁 股市可看漲
然而,股市卻顯得可以看漲。現時,有一些因素,預示着亞洲資產的表現:
1. 區內央行的緊縮措施已結束,有些甚至已開始放鬆銀根。
在多個亞洲國家,通脹現已受控。例如,印尼最近公布的消費物價指數(CPI)按年只上升了3.8%,遠低於該國央行可以容忍的水平。區內大部分國家的消費物價指數都已在去年夏季見頂,之後就一直保持穩定(只有印度例外)。
而且,美國國會最近的一項舉動,可能會增加全球糧食的減價壓力。那就是,美國國會最近取消了以美國玉米為原料生產的乙醇的價格保護,後者曾拉動玉米和其他糧食價格上升。
但我們並不指望中國的寬鬆銀根計劃會包括地產行業的重大放寬——住宅價格還有可能進一步下跌(雖然這已反映在目前的地產股股價上)。
2. 股價已顯得吸引:除了日本以外,亞洲股市去年的表現還不如歐洲。
從好的一面看,大多數估值都是處於歷史低位,許多亞洲貨幣仍然被低估。以恒生指數為例,現時只反映了大約9倍的預期市盈率(Forward P/E)。在2010年的高峰期,卻相當於16倍的市盈率。內銀股現時已差不多跌到歷來的最低位。
3. 環球風險和流動性條件現時是看漲。
雖然歐洲的經濟形勢依然黯淡,但歐洲央行和美國聯儲局推出積極的流動性措施(尤其是那些「換匯機制」),已經解除了一些爆發金融危機或流動性緊縮的憂慮。
對於Beta高的亞洲風險資產來說,這是一個正面消息(因它們的波動情况和整體股市高度相關)。雖然我預計在今年底之前,流動性危機將會再次抬頭,但在短期內,樂觀情緒應會在亞洲佔優。
去年的痛苦可能會變成今年在亞洲的收穫。但是,我仍然對印度懷有戒心,因為我覺得今年最終將會爆發一些國際收支危機。因此,任何經常帳和預算赤字合計超過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0%的國家,都應該避之則吉。在亞洲內,這就大概只有印度。
Pierre Gave
GaveKal亞洲區研究部主管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