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南北韓的天與地長青網文章

2012年01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1月09日 06:35
2012年01月09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朝鮮少主登基,成為2011年最後的一宗國際大事。南北韓分割只是略多於半個世紀的事情,但是兩地的民生經濟發展卻是南轅北轍。


假期前,倫敦合伙人轉介了一項秘魯的水力發電項目,為了推廣項目,我和倫敦同事跟秘魯客戶跑了一趟中國和韓國。倫敦同事是70後的捷克人,見證過「 蘇東」波,是死硬派的反共分子。客戶是秘魯人,本身是位成功商人,經歷過軍事獨裁統治,懂得如何在極權制度下賺錢。兩位都是第一次踏足中韓。聽一下不同背景的人怎樣看亞洲的發展,啟發良多。


因為三峽工程,中國現今已經是全球一個主要水利工程技術輸出國和投資者,尤甚是在第三世界,非常活躍。在幾間大國企,我們竟然碰上懂得說西班牙文的員工。其中一位告訴我們,南美生活十分愜意,很享受那種步伐比較慢、享樂主義比較濃的生活。外放3年,返國之後,倒有點不習慣。


在首爾,我們見了韓國的主要電力公司,漢江以南的新商業區,矗立着超現代設計的摩天辦公大樓。


雖然是短暫居停,訪客也感受到中國的經濟力量。但比較北京和首爾的印象,他們覺得首爾夜間燈光通明,北京很多大街小巷倒是烏燈黑火。我跟他們解釋,從人均收入看,中國仍然是一很窮的國家。但是13億人口的國力,一旦釋放出來,總體自然很威猛。


韓國人愛國 帶動經濟崛起

話題轉到韓國的經濟實力,韓國是首個亦是唯一一個晉身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亞洲小龍。工業龍頭 「現代汽車」,30年前初出道時,外形被譏為「百鳥歸巢」的抄襲,近年「現代」已經躍身成為北美大眾化房車的第一位。另一個例子,論智能手機今天能夠與蘋果爭一日長短,唯「三星」而已。


韓國國民英文水準普遍差,是與外商溝通的絆腳石。加上營商環境仍然排外,但無礙他們發展自身經濟, 韓國雖然曾經是日本殖民地和中國附庸國,但韓國人卻很以自己的(雖然是移植自中國的)文化為傲,韓文是以24個字母為單位的拼音字,韓國近年推行去漢化,街上愈來愈少見漢字。


我問大家韓國經濟崛起的原因﹕是北國苦寒令國民勤奮(還記得李光耀說冷氣機是人類最偉大發明!)?是專制政府令發展路上減少節外生枝?是戰爭後重建製造高增長?是官商合作;政府、銀行和大企業聯手促進出口?是民族性刻苦兼喜競爭?

我的韓國同事說﹕是愛國。韓國人素以愛國見稱。上世紀90年代,亞洲金融風暴時,韓國人維護國產汽車,進口房車泊在街邊,擋風玻璃常會被人砸爛。愛國不是掛在口邊的,即使在經濟最低迷的時候,亦很少聽到韓國出現移民潮。


筆者舊作請見www.wing2009.com

張宗永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