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周六升小統一派位展開,但目前北區小一學額較學生人數尚欠400個,教育局近日去信跨境學童家長,又在北區統一派位中心設櫃位,建議家長改送子女到大埔、元朗或天水圍區等較遠離邊境的地區升學。教育局又將從大埔、粉嶺和天水圍,借調428個學額至上水和元朗校網,減輕北區小學收生壓力。
逾千雙非學童升小一
統計處數字顯示,今年9月將有多達2.6萬名適齡跨境學童讀小學,其中1.6萬人是「雙非」(父母均非港人)學生。按去年適齡跨境學童有7.83%來港升小,今年9月最少有1260名「雙非」學童來港讀小學。
可選大埔元朗天水圍
北區小學自2008年學額已供不應求,當時全區學校超收203名學生,到2010年超收生人數增至534人。教育局表示,已去信通知跨境學童家長,呼籲他們選校時可考慮其他過境安排,選擇入讀鄰近其他通道的校網小學,並會在周六的統一派位中心派員向家長提供協助。
另外,教育局已從大埔、粉嶺共13間小學,撥出230學位至上水;以及從天水圍17間小學,撥共198學位至元朗校網。
校長:勢增交通經濟負擔
不過,多名區內校長和家長均不滿教育局做法。上水鳳溪第一小學校長廖子良表示,校內約700名學生近半是跨境學童。他認為,未來數年學生人數不斷增加,當局只將學童分配往大埔、天水圍等地區上學,只會大增學童的交通時數及經濟負擔,影響學生成長。
廖建議,政府應容許區內學校推「臨時大班」,每班人數由25人增至30人。另外,可翻新空置小學舊校舍,邀請辦學團體開辦臨時小學。他續稱,縱使教局硬性要求跨境童至其他地區上學,也應調整其車船津貼,而非害苦一眾學童。
學界倡建校擴班
津貼小學議會主席冼儉偉亦指出,內地家長不認識大埔、屯門、元朗等地區,因此集中揀選自己較熟悉的北區學校。過往曾有跨境學童獲派大埔學校,最後因交通問題轉校。冼儉偉認為教育局勸家長改往他區升小只是短期措施,在北區建校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北區家長教師會聯會會長張淑娟稱,保守估計區內有四成小學生是跨境學童,當中約兩成是「雙非」學童,部分北區本地學童因而受影響,需要跨區往大埔、沙田等地上學。她建議,教育局應預留一定學額取錄本地生,避免本地生舟車勞頓跨區上學,另外可要求區內學校臨時擴班、增加學額供應。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