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踏入龍年,中國人自稱為「龍的傳人」,但究竟龍的文化何時起出現,卻未必人人知曉。中大文物館專家指出,其實早在7000年前中國文物中已出現龍的蹤影,當時的龍有的像鱷魚,有的像有腳蛇,有的似蛙蛙魚,直至元朝後才定下如今的形相。中大文物館下月舉行全港最大型的龍年展覧,展出逾200件由新石器時代至1911年的藝術品,讓市民見證千百年來龍的變遷。
中大文物館長:起源無關恐龍
龍到底何時出現呢?中大文物館館長林業強表示,有考古學家在1980年代於河南濮陽,發現約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墓葬,旁邊有用蚌殼排列成一種狀似龍的形體。新石器時代陶器上也有彩繪類龍式紋樣,此外華北紅山文化遺址,亦發現豬龍玉器,故有學者認為應該統稱這些7000年前的類龍式的圖案為「前龍」或「原龍」。他笑言,「有關龍的起源爭議很大,但肯定與恐龍無關」。
龍是十二生肖中唯一想像出來的動物,所以早期的龍形相不一,有的似鱷魚,有的似有腳蛇,有的像蛙蛙魚、蜥蜴,直至漢、唐以後,龍形才漸趨成熟。
林業強稱,早在古書《爾雅》的註釋中已有龍有「三停九似」之說,宋代郭若虛亦指「三停九似」為畫龍的要訣,三停即龍身的3個轉彎處,九似則指龍身9個部分各有所似動物,如龍角似鹿(見左圖)等。直至元朝龍的形相才在典章制度中規範化。
龍一開始便是民間崇拜的對象,其後卻成為帝王的象徵。林業強說,龍正式成為天子的象徵始於唐朝,到元朝就規定帝王所用的龍要有五爪,至明清兩朝更嚴厲規定,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等皇室要員才可使用五爪龍,平民誤用格殺勿論。他指出,「乾隆時候,按記載每年有幾十人因為妄自僭越,穿著五爪龍的衣服而被處斬」。
最老展品 新石器刻龍陶罐
中大文物館2月11日開始舉行兩個大型龍展覽﹕有以文物藝術角度策展的「雲行雨施——中國龍文物」,另外有用考古角度和出土文物闡釋的「華夏第一龍」,展出自新石器時代至1911年之前的龍出土珍品逾200件。
全場最古老的展品是新石器時代齊家文化的紅陶罐,罐上刻劃的龍形似一條有腳蛇;另一唐朝銅鏡上的龍,身形卻更似一頭獅子。林業強指這反映了中國與西方的文化交流,因為當時中東崇拜獅子,其文化沿絲綢之路流入中原,令漢末、唐以前的龍形亦融入了獅子形象,和該時候的瑞獸「辟邪」相似。
林業強指出,這是香港有史以來最大型的龍文物展,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幾乎各朝的展品都有,市民可一睹中國龍文化在過去幾千年間的變遷。
明報記者 余卓善
中大文物館長:起源無關恐龍
龍到底何時出現呢?中大文物館館長林業強表示,有考古學家在1980年代於河南濮陽,發現約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墓葬,旁邊有用蚌殼排列成一種狀似龍的形體。新石器時代陶器上也有彩繪類龍式紋樣,此外華北紅山文化遺址,亦發現豬龍玉器,故有學者認為應該統稱這些7000年前的類龍式的圖案為「前龍」或「原龍」。他笑言,「有關龍的起源爭議很大,但肯定與恐龍無關」。
龍是十二生肖中唯一想像出來的動物,所以早期的龍形相不一,有的似鱷魚,有的似有腳蛇,有的像蛙蛙魚、蜥蜴,直至漢、唐以後,龍形才漸趨成熟。
林業強稱,早在古書《爾雅》的註釋中已有龍有「三停九似」之說,宋代郭若虛亦指「三停九似」為畫龍的要訣,三停即龍身的3個轉彎處,九似則指龍身9個部分各有所似動物,如龍角似鹿(見左圖)等。直至元朝龍的形相才在典章制度中規範化。
龍一開始便是民間崇拜的對象,其後卻成為帝王的象徵。林業強說,龍正式成為天子的象徵始於唐朝,到元朝就規定帝王所用的龍要有五爪,至明清兩朝更嚴厲規定,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等皇室要員才可使用五爪龍,平民誤用格殺勿論。他指出,「乾隆時候,按記載每年有幾十人因為妄自僭越,穿著五爪龍的衣服而被處斬」。
最老展品 新石器刻龍陶罐
中大文物館2月11日開始舉行兩個大型龍展覽﹕有以文物藝術角度策展的「雲行雨施——中國龍文物」,另外有用考古角度和出土文物闡釋的「華夏第一龍」,展出自新石器時代至1911年之前的龍出土珍品逾200件。
全場最古老的展品是新石器時代齊家文化的紅陶罐,罐上刻劃的龍形似一條有腳蛇;另一唐朝銅鏡上的龍,身形卻更似一頭獅子。林業強指這反映了中國與西方的文化交流,因為當時中東崇拜獅子,其文化沿絲綢之路流入中原,令漢末、唐以前的龍形亦融入了獅子形象,和該時候的瑞獸「辟邪」相似。
林業強指出,這是香港有史以來最大型的龍文物展,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幾乎各朝的展品都有,市民可一睹中國龍文化在過去幾千年間的變遷。
明報記者 余卓善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