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綜合中心乏支援 精神病者易卻步長青網文章

2012年02月0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2月01日 21:35
2012年02月01日 21:35
新聞類別
健康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彩園邨事件令同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阿藍(化名)感到「驚恐」,害怕外界強化「有精神病就會斬人」的負面標籤,她表示不少病友很想服藥控制病情,但社會配套與目光往往令他們卻步。


自16歲便開始患病的阿藍,至今病情穩定,但仍需服藥控制。她坦言,自己和鄰居、大廈保安員平日亦有傾有講,但從不敢向他們透露自己的病情,擔心會被歧視。彩園邨慘案後,她擔心負面標籤加劇,但她不強求社會諒解,「我們自己要醒目點,如果有問題就立即覆診,出現什麼病徵都跟醫生講」。


警惕自己主動求醫之餘,阿藍亦積極參與社區中心活動,融入社會,經常跨區到灣仔的社會服務大樓。


與釋囚戒毒者共用

不過,近兩年政府於18區成立綜合精神中心(見表),居於紅磡的她被轉介到跨區的油麻地中心。阿藍說,該中心同時為釋囚及戒毒者提供服務,加上附近多色情「架步」,更令不少女病友卻步,「有病友跟我說,去完一次後,第二次都不敢再去」。


阿藍又說,中心「連一個坐的位置都沒有,更不要說和社工建立relationship(關係)」。她被轉介至油麻地一年多,只上過中心一次,更多是在快餐店或公園跟中心社工會面,令她感到沒私隱、無安全感。她希望政府為各區綜合中心盡快覓永久會址落戶。


發生彩園邨慘案的上水,亦有像油麻地的情况,該區的精神健康綜合服務由明愛負責,但中心督導主任卓素珊說,自2010年10月啓用以來,中心仍未有固定會址,10多名職員的辦公室被迫「寄居」於明愛粉嶺中途宿舍一個約200方呎的活動室內,求助者必先途經中途宿舍,加上宿舍位置偏僻,減少康復者自願前來的意欲,亦有違中心設立的原意,且輔導或面談等工作都要外求。


上水中心蝸居200呎活動室

她續稱,中心雖有9名社工編制,但至今只請到7人,負責全區逾950個個案,當中精神病康復者佔51%,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鬱症等患者,其餘為懷疑個案及情緒病患個案;針對重症康復者,社工最少每一至兩周與他們以電話或上門形式聯絡一次。人手緊絀下,每名社工都需跟進過百個案。


精神病人復康路崎嶇,但普通市民亦感無奈。劉先生昨日致電港台《千禧年代》,稱自己和精神病患者同住一公屋大廈,平日相處無問題,但想確保有社工跟進該個案,故聯絡房屋署要求協助。房屋署轉介個案予社會福利署後,幾個月都無消息,他再致電向社工查詢時才發現,社工3個月前因聯絡不到事主便放棄不再跟進。他批評,社區資源及社工培訓都嚴重不足。


明報記者 余卓善 黎嘉愉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