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本報翻看回歸以來4任財政司長的預算案紀錄,發現財政司長曾俊華是最失準的一個。曾俊華任內的5份財政預算案,幾乎份份預算均預測為赤字,2012/13年度亦不例外,但已揭盅的4份結果全部「轉虧為盈」,平均每次預算都低估逾600億元,差額足以興建港鐵沙中線。
政府庫房「水浸」,財政儲備料高達6621億元,令政府即使沒錢收都可運作22個月,立法會會計界議員陳茂波直指政府「盲目儲錢,不敢使錢」,與學者齊促政府訂定合適儲備水平,超標即還富於民。
曾俊華的5份預算案中,4份都預算有赤字,唯獨2011/12年度預計有39億盈餘,但因其後全民派6000元,修訂預算出現85億赤字,但昨日最終修訂盈餘達667億元,誤差達752億元。至於2012/13年度,曾俊華預算仍有34億元赤字。
與回歸後歷任財政司長相比,曾俊華對盈餘的預算最失準,平均每年度差額達625億元,2010/11年度誤差更達1002億元。金融界出身的梁錦松,預算相較準確,兩份出自其手筆的預算案,平均年度誤差為213億元。
事實上,曾俊華過去4年共低估622.6億利得稅、319億薪俸稅,以及494.6億地價收入。
財政儲備新高 足22月開支
曾俊華昨日解釋,政府2011/12年度推出預算案後才公布賣地,結果原訂620億元的地價收入升至831億元,而因預期2011/12年度經濟狀况不會好過前一年,故薪俸稅及利得稅預算維持與2010/11年水平相近,即1400億元,但結果卻升至1700億元。
政府發言人稱,2011/12年度預算差額主要在收入增加,因地價、薪俸稅及利得稅收入均創歷來新高,且本港稅基不闊,而這些收入較易受外圍環境影響。
除了盈餘高出預算,財政儲備數字亦創新高,政府預計儲備至3月底達6621億元,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的35%,或22個月政府開支,但未破1998年創出的28個月開支的紀錄,但料隨環球經濟不穩,2013年的儲備會降至相等於20個月的政府開支,至2017年會跌至18個月。
議員促設專家組研稅制
中文大學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認為,18個月政府開支的儲備已足夠,即政府沒錢收一年半,都仍可運作,現有儲備算是相當多,水平可能達全世界的高位。
立法會會計界議員陳茂波批評曾俊華常錯估收入,影響施政,更斥財爺拒絕為財政儲備設合理水平,結果「盲目儲錢,不敢使錢」,促設包括稅務專家和學者的稅務政策組,以研究香港稅制。
不過,政府發言人認為儲備與開支不可混為一談,儲備多不是壞事,1990年代末至千禧年初經濟不景,曾有5年一下子用掉四成儲備,本港需為捍衛聯繫匯率、公務員退休金及人口老化政策作充足儲備。
政府庫房「水浸」,財政儲備料高達6621億元,令政府即使沒錢收都可運作22個月,立法會會計界議員陳茂波直指政府「盲目儲錢,不敢使錢」,與學者齊促政府訂定合適儲備水平,超標即還富於民。
曾俊華的5份預算案中,4份都預算有赤字,唯獨2011/12年度預計有39億盈餘,但因其後全民派6000元,修訂預算出現85億赤字,但昨日最終修訂盈餘達667億元,誤差達752億元。至於2012/13年度,曾俊華預算仍有34億元赤字。
與回歸後歷任財政司長相比,曾俊華對盈餘的預算最失準,平均每年度差額達625億元,2010/11年度誤差更達1002億元。金融界出身的梁錦松,預算相較準確,兩份出自其手筆的預算案,平均年度誤差為213億元。
事實上,曾俊華過去4年共低估622.6億利得稅、319億薪俸稅,以及494.6億地價收入。
財政儲備新高 足22月開支
曾俊華昨日解釋,政府2011/12年度推出預算案後才公布賣地,結果原訂620億元的地價收入升至831億元,而因預期2011/12年度經濟狀况不會好過前一年,故薪俸稅及利得稅預算維持與2010/11年水平相近,即1400億元,但結果卻升至1700億元。
政府發言人稱,2011/12年度預算差額主要在收入增加,因地價、薪俸稅及利得稅收入均創歷來新高,且本港稅基不闊,而這些收入較易受外圍環境影響。
除了盈餘高出預算,財政儲備數字亦創新高,政府預計儲備至3月底達6621億元,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的35%,或22個月政府開支,但未破1998年創出的28個月開支的紀錄,但料隨環球經濟不穩,2013年的儲備會降至相等於20個月的政府開支,至2017年會跌至18個月。
議員促設專家組研稅制
中文大學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認為,18個月政府開支的儲備已足夠,即政府沒錢收一年半,都仍可運作,現有儲備算是相當多,水平可能達全世界的高位。
立法會會計界議員陳茂波批評曾俊華常錯估收入,影響施政,更斥財爺拒絕為財政儲備設合理水平,結果「盲目儲錢,不敢使錢」,促設包括稅務專家和學者的稅務政策組,以研究香港稅制。
不過,政府發言人認為儲備與開支不可混為一談,儲備多不是壞事,1990年代末至千禧年初經濟不景,曾有5年一下子用掉四成儲備,本港需為捍衛聯繫匯率、公務員退休金及人口老化政策作充足儲備。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