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音樂大師貝多芬逝世近200年後,竟再「創作」出新作品!蘇格蘭一名音樂家以貝多芬頭髮的DNA為藍本,創作出《貝多芬的最後一曲(Ludwig's Last Song)》,已在全球發布。
貝多芬於1827年逝世,當時留下的一束頭髮已保留數個世代,納粹時期更曾被奧斯威辛集中營一名囚犯藏在臀部,逃過被獄卒銷毁的命運,其後在2009年於蘇富比拍賣會上售出。意大利基因專家卡波謝納(Nicolas Caposiena)的基因音樂創作團隊,取得少量貝多芬的頭髮樣本,並分析頭髮的DNA,找出其基因序列,交予蘇格蘭音樂家米切爾(Stuart Mitchell)創作樂曲。
情詩填詞 旋律悲痛
米切爾在基因序列中,找出22種獨特的胺基酸,並根據每一種胺基酸的共振頻率轉譯成音符,編排成由鋼琴及中提琴演奏的樂曲,其後再以貝多芬寫給情人的情詩為樂曲填詞,完成5分鐘長的作品。米切爾表示,本預期由貝多芬基因轉化而成的音樂,會擁有如他生前作品一樣雄壯的音樂風格,但結果卻出乎意料是悲痛的樂曲,旋律就像對在戰火掙扎的人表示同情。
(每日郵報)
樂曲網址:youtu.be/Gtr4FAZuel0
貝多芬於1827年逝世,當時留下的一束頭髮已保留數個世代,納粹時期更曾被奧斯威辛集中營一名囚犯藏在臀部,逃過被獄卒銷毁的命運,其後在2009年於蘇富比拍賣會上售出。意大利基因專家卡波謝納(Nicolas Caposiena)的基因音樂創作團隊,取得少量貝多芬的頭髮樣本,並分析頭髮的DNA,找出其基因序列,交予蘇格蘭音樂家米切爾(Stuart Mitchell)創作樂曲。
情詩填詞 旋律悲痛
米切爾在基因序列中,找出22種獨特的胺基酸,並根據每一種胺基酸的共振頻率轉譯成音符,編排成由鋼琴及中提琴演奏的樂曲,其後再以貝多芬寫給情人的情詩為樂曲填詞,完成5分鐘長的作品。米切爾表示,本預期由貝多芬基因轉化而成的音樂,會擁有如他生前作品一樣雄壯的音樂風格,但結果卻出乎意料是悲痛的樂曲,旋律就像對在戰火掙扎的人表示同情。
(每日郵報)
樂曲網址:youtu.be/Gtr4FAZuel0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