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11年人口普查得出的全港最新人口為707.16萬人,家庭住戶數目在10年間增加15%,達236.88萬戶。雖然同期住戶入息中位數上升約10%,但卻追不上同期12.5%的通脹,反映港人生活水平變差,私人住宅租金更增加逾四成。有學者坦言10年間經濟增長雖逾兩成,但社會利益已傾斜富者,普羅市民分享不到成果,政府若不助減低住屋負擔,市民整體生活質素難以提升。
收入升10% 通脹升12.5%
根據去年人口普查數據,本港個人入息中位數10年間增加一成,達1.1萬元,至於家庭住戶中位數則增9.6%,達2.05萬元。在全港18區中,7區(深水埗、黃大仙、觀塘、荃青、屯門、元朗、北區)住戶收入低於全港中位數,其中觀塘窮戶最多,中位數只有15,960元,其次是深水埗,為16,280元,最高的地區則為灣仔,達36,150元。
過去10年間,住戶收入中位數雖然增加近一成,但統計處長歐陽方麗麗表示,同期的通脹高達12.5%,即是收入升幅追不上通脹。月入10萬元的家庭則在10年間增加67%,由66,851戶增至111,428戶,對於這是否反映「富者愈富」的社會現况,歐陽方麗麗說,月入少於2萬元的家庭比率亦相對減少。
租金10年增四成
至於私人住宅租金中位數方面,10年間由5300元增至7500元,增幅達41.5%,但居屋和私人樓宇供樓金額中位數,則由2001年的5900元和1.1萬元,減至2011年的5000元和8000元。但須留意的是,此金額只屬中位數,並未反映在中位數以上的供樓人士負擔,統計處昨亦未提供相關金額的「平均數」供市民參考。
現時全港236.88萬家庭住戶中,有52.1%即123.36萬戶擁有自置居所,較2006年的52.8%稍減,居住在「非住宅用房屋」如工業大廈和商廈等的住戶多達3044個,較2006年的2816戶明顯增加。但統計處表示,由於他們並沒有專業技能去界定到訪的單位是否「劏房」,故人口普查數據中並沒有「劏房戶」的數據可作分析。至於住戶結構,一人家庭比率在過去10年間由15.6%增至17.1%,達404,088戶。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說,本港GDP過去10年間至少增兩成,私人樓租金也增四成,人工10年才加一成,已顯示港人生活質素無改善,公司老闆實應與打工仔分享經濟成果。雖然政府指租金佔收入比率的「中位數」多年不變維持約25%,但這未能反映中位數以外的夾心和中產家庭住屋擔子的真象。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