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國海關總署,國家統計局和人民銀行公布了多項7月份宏觀經濟數據,雖說基本上與市場預期相若,但港股卻應聲下挫。究竟這些數據顯示了哪些不利因素,從而令股市急挫,還是投資者借消息出貨,為大市帶來沽壓呢?
强勁出口、略為放緩的進口,令貿易順差達到287.3億美元新高。不論導致這個現象的因由,惟短期內人民幣兌美元的升值壓力進一步增大,加上日前中央重新啓動人民幣浮動匯率制度,令投資者對人民幣升值有頗大的憧憬。只是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可說是雙刃劍,短期內的資金流可推高大市,可是中長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則不容忽視。
市場早預期經濟數據放緩
工業生產、投資等經濟活動數據進一步放緩,與市場對中國經濟下半年軟着陸的判斷相符;中國7月份的工業生產增速從6月份的同比13.7%放緩至13.4%,符合市場預期。增速的放緩亦支持了市場一直以來的觀點——即是上半年經濟强勁復蘇之後,下半年的經濟數據將有所回落。另外,數據亦反映了惡劣天氣帶來的影響,以及最近啓動的結構性改革的衝擊。
PPI回落 減通脹擔憂
值得留意的是通脹,CPI從6月份的同比增長2.9%,上揚至7月份的3.3%,雖說符合市場預期,但比中央的目標3.0%高出一截。通脹上揚主要是因為食品價格受惡劣天氣影響上漲所致;糧食、生豬、租金以及蔬菜價格的上升,導致食品類價格漲幅從6月份的同比增長5.7%,提高到7月份的6.8%。有幸的,是7月份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則從6月份的同比增長6.4%,回落至4.8%,低於市場預期,顯示生產原料價格漲幅持續下降,相信PPI回落應該會降低對2010年通脹的擔憂。除非8月份中國仍遭遇了暴雨洪災或其他惡劣天氣的影響,否則CPI應已在7月份見頂,全年應可在中央3.0%目標之內,減低了年底前人行加息的機會。
年初推出的一系列信貸緊縮措施持續發揮作用,7月份M2貨幣供應量增速從6月份的同比增長18.5%,放緩至17.6%,低於預期。新增貸款5328億元人民幣,亦低於市場預期。信貸情况低於市場預期,令投資擔心是不是政策進一步緊縮的信號。加上中央似乎對銀行加強監管,導致銀行類股成為近日主要打擊目標。
恒指料21000點上下千點波動
整體而言,宏觀數據顯示中國經濟放緩,軟着陸迹象明顯。伴隨着PPI回落,預計未來通脹壓力在可控範圍內,加上信貸增長放緩,年底前加息的壓力不大。股市方面,短期內大型上落市的格局不變,恒指將以21000點為中心,上下1000點波動。
中國光大控股市場策略部主管 唐焱
2025年04月04日 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