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出生入死─戰地記者」專題展覽長青網文章


戰地記者早於十九世紀已於西方報業出現。他們隨軍進行採訪,透過電報將戰場上所見所聞向遠方的讀者報道,亦把重要事件記錄下來,成為後世重要的參考。英國《泰晤士報》記者威廉‧霍華德‧拉塞爾更以客觀、忠於事實所見、道克里米亞戰爭(1853-1856年) 而一舉成名,被後世譽為近代職業戰地記者的典範。
隨着攝影技術的發展和器材的改進,攝影廣泛應用於戰地新聞報道上。縱然早期的照片因技術及環境因素所限,攝影師只能在戰爭開始前或結束後拍攝,呈現較為靜態的影像,但仍足以為讀者帶來文字以外更為震撼的官能刺激,揭示戰爭可怕殘酷的一面。
隨着戰爭規模的擴張及武器殺傷力的不斷提升,戰地記者需不時身處險境採訪和拍攝戰爭前線的情況,加上軍方為防範記者洩露軍情,限制記者的採訪工作,甚至採取新聞審查,對記者的採訪工作造成不少阻力和困難,但他們仍憑着敏銳的新聞觸覺,冒着生命危險,發表令人動容的報道和影像。報道的內容不但記錄了事件最關鍵的時刻,更揭露戰爭帶來的暴力,引起讀者對對戰爭挑釁者的痛恨和對受害者的同情。
本展覽回顧戰地記者的出現、他們在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近年香港媒體參與戰爭報道的故事,當中包括十九、二十世紀的多場主要戰爭,如克里米亞戰爭、甲午戰爭、兩次世界大戰及越戰等。透過戰地記者的報道、影像和片段,讓觀眾認識戰地記者為報道戰事所付出的努力,體會戰爭的殘酷,揭露戰爭對家庭、社會和國家帶來的傷害,以及反思和平的可貴。
日期:2017.06.30 - 2018.01. 31
地點:香港海防博物館 (香港筲箕灣東喜道175號)
開放時間:
三月至九月
星期一至三、五至日: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十月至二月
星期一至三、五至日:上午10時至下午5時
星期四(公眾假期除外)、農曆年初一及二休館

二次大戰時期日本政府採取新聞檢查,《每日新聞社》記者拍攝的照片,不少作品因內容敏感被禁止刊載。

關棠武先生藏品 香港記者於2003年採訪伊拉克戰爭時所穿的保護衣

蔡元貴先生藏品 記者在戰區採訪時使用的防彈衣和頭盔

如有任何查詢可致電 2569 1500 與香港海防博物館聯絡。

0
0
0
書籤
回應 (0)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