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人對上一次的恐共浪潮,已是23年前的六四事件,當年港人歇斯底里般爭相移民,逃避祖國政府的管治,然而絕大部分人均沒有能力為自己前途作出選擇,他們唯有面對回歸的現實。九七後,在中央的懷柔政策下,香港人暫且放下這份恐共情緒,年輕一代,亦慢慢接受了現狀,在無可奈何的環境下受到愛國意識形態的薰陶。
然而,對港事務的官員,為求盡快達至令港人徹底歸順中央的目標,硬推國民教育,加上特區政府採取的手法極為拙劣,最終觸發民憤,現在的形勢,正急促向相反方向發展。
經歷過港英時代的一批香港人,長期展現出對來自北京壓力的無力感,大多早已放棄抗爭,只求融入大中華的經濟大潮,但政府現在面對的,是一班在回歸後成長的年輕一代,他們沒有經歷過六四後那份恐共的思想爭戰,亦未開始背上沉重的經濟包袱,赤子之心仍未磨滅,這就是推動社會改革一股極為關鍵的元素。
從近期多次反國民教育集會觀察,強推國民教育所掀出來的,已不是港人對祖國的情懷,而是以爆炸性的速度,一面倒地揭示建國以來中國政府的種種治國失誤。
強推國教自毁長城
力主強推國民教育的官員,正正是揭開了這個所謂潘朵拉盒子,把當權者多年來竭力掩蓋的事實,以爆炸性速度展現出來,香港人的無奈,突然間亦被激化成憤怒。
胡、溫時代即將落幕,內地經歷了10年「盛世」,經濟周期開始下滑,中國模式下產生的社會問題,亦陸陸續續浮現出來,可謂政權交接在即,民心思變,形勢跟1980年代後期十分相似。現在我們要密切留意的,是在香港被激發出來的反共情緒,會否跟內地官民之間的矛盾,兩者產生互動作用。
六四事件已經給中國政府一個沉重教訓,強硬的鎮壓,只會令中國再折騰多十數年,新領導層面對新形勢,必須站在歷史角度,作出勇敢的抉擇。
作者是資深中國新聞記者
然而,對港事務的官員,為求盡快達至令港人徹底歸順中央的目標,硬推國民教育,加上特區政府採取的手法極為拙劣,最終觸發民憤,現在的形勢,正急促向相反方向發展。
經歷過港英時代的一批香港人,長期展現出對來自北京壓力的無力感,大多早已放棄抗爭,只求融入大中華的經濟大潮,但政府現在面對的,是一班在回歸後成長的年輕一代,他們沒有經歷過六四後那份恐共的思想爭戰,亦未開始背上沉重的經濟包袱,赤子之心仍未磨滅,這就是推動社會改革一股極為關鍵的元素。
從近期多次反國民教育集會觀察,強推國民教育所掀出來的,已不是港人對祖國的情懷,而是以爆炸性的速度,一面倒地揭示建國以來中國政府的種種治國失誤。
強推國教自毁長城
力主強推國民教育的官員,正正是揭開了這個所謂潘朵拉盒子,把當權者多年來竭力掩蓋的事實,以爆炸性速度展現出來,香港人的無奈,突然間亦被激化成憤怒。
胡、溫時代即將落幕,內地經歷了10年「盛世」,經濟周期開始下滑,中國模式下產生的社會問題,亦陸陸續續浮現出來,可謂政權交接在即,民心思變,形勢跟1980年代後期十分相似。現在我們要密切留意的,是在香港被激發出來的反共情緒,會否跟內地官民之間的矛盾,兩者產生互動作用。
六四事件已經給中國政府一個沉重教訓,強硬的鎮壓,只會令中國再折騰多十數年,新領導層面對新形勢,必須站在歷史角度,作出勇敢的抉擇。
作者是資深中國新聞記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