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美國新聞業泰斗蘇茲貝格周六病逝,享年86歲。他主理家業《紐約時報》逾30年間,非但提升了新聞專業水平,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毋懼政治壓力和檢控威嚇,力撐刊載揭露越戰真相的國防部機密文件。在他領導下,《紐約時報》合共榮奪31項普立茲獎項,成為馳名國際的大報。
「《紐時》賣的是判斷」
暱稱「拳打」(Punch)的蘇茲貝格(Arthur Ochs Sulzberger)常強調,《紐時》不會讓政府以國家安全做藉口,掩飾錯誤。他說﹕「你買《紐約時報》時,買的不是新聞,而是判斷。」他1963年出任《紐約時報》出版人,直至1992年交棒給兒子小蘇茲貝格,其後更只留任董事一職迄2002年。他晚年罹患柏金遜症,周六在紐約家中離世。小蘇茲貝格發表聲明說﹕「從未打輸過的海軍陸戰隊老上尉Punch,是新聞自由的絕對慓悍捍衛者。在《紐約時報》對沙利文案、越戰國防部機密文件等關鍵案件中,他的英明領導,均有助加強新聞自由、防止政府審查和威嚇。」
奧巴馬讚向當權者問責
總統奧巴馬昨稱讚蘇茲貝格「堅信傳媒獨立自由的重要、「毋懼尋求真相、向當權者問責、講述應當披露的新聞故事」。紐約州長科莫(Andrew Cuomo)更說﹕「他的新聞決定,改變了美國歷史的軌迹。」蘇茲貝格退休時表示,畢生最重大的決定,就是義無反顧地刊登越戰國防部機密文件,即使明知可能被罰巨款甚至入獄。1971年3月,《紐約時報》記者從曾任國防部研究員的埃爾斯伯格(Daniel Ellsberg)手上,取得一份逾7000頁的尼克遜政府高度機密文件,內容詳盡揭示了政府如何在越戰上撒謊,包括蓄意隱瞞屠殺真相,以蒙騙國會和公眾爭取支持繼續戰事。
這份文件由時任防長麥克納馬拉暗中派人負責,文件提到,政府最初宣戰時,雖稱是要「幫助南越成為獨立的非共產主義國家」,但事實是「七分捍衛我國榮譽,兩分確保南越領土不落入中國手裏,一分為讓南越人民過得更美好自由」。蘇茲貝格獲悉有那些文件時,已是1個月後。他曾形容有關文件很艱澀,「在看過這批文件前,我從不知道原來可以一邊閱讀同時一邊睡覺」。
嘲「蓋個機密印記就想遮醜」
當時《紐時》的法律顧問反對刊出文件,擔心會有嚴重法律後果,但蘇茲貝格卻支持編輯部的主張,說﹕「捍衛憲法《第一修正案》(言論和出版自由原則),是《紐時》的職責。」1971年6月13日,《紐時》公開了首批文件內容,觸怒總統尼克遜。翌日,蘇茲貝格就收到司法部長米切爾的電報,以「損害國家安全」為由,要求《紐時》終止刊載有關的系列報道,並將外泄的文件交還政府。惟蘇茲貝格說﹕「這不是破壞國家安全。我們沒有危及任何駐外的美國士兵或海軍陸戰隊。」他還嘲諷政府說﹕「假如你臉上被擲雞蛋,想阻撓世人知情,不如給它蓋上一個機密(secret)印記,然後收藏起來吧!」
結果《紐時》與華府打起官司,直至6月30日,最高法院裁定《紐時》勝訴,宣判政府無權禁制報道,成為捍衛出版自由的重要案例。這輯報道不僅為《紐時》贏得普立茲獎,更激化了美國社會的反戰情緒,促成越戰結束。《紐時》昨稱,這宗案件,確立了新聞自由先於政府機密的大原則。在之後的40年,政府再不敢公開以國家安全為由,事先阻止美國報章刊出某些機密資料。
「《紐時》賣的是判斷」
暱稱「拳打」(Punch)的蘇茲貝格(Arthur Ochs Sulzberger)常強調,《紐時》不會讓政府以國家安全做藉口,掩飾錯誤。他說﹕「你買《紐約時報》時,買的不是新聞,而是判斷。」他1963年出任《紐約時報》出版人,直至1992年交棒給兒子小蘇茲貝格,其後更只留任董事一職迄2002年。他晚年罹患柏金遜症,周六在紐約家中離世。小蘇茲貝格發表聲明說﹕「從未打輸過的海軍陸戰隊老上尉Punch,是新聞自由的絕對慓悍捍衛者。在《紐約時報》對沙利文案、越戰國防部機密文件等關鍵案件中,他的英明領導,均有助加強新聞自由、防止政府審查和威嚇。」
奧巴馬讚向當權者問責
總統奧巴馬昨稱讚蘇茲貝格「堅信傳媒獨立自由的重要、「毋懼尋求真相、向當權者問責、講述應當披露的新聞故事」。紐約州長科莫(Andrew Cuomo)更說﹕「他的新聞決定,改變了美國歷史的軌迹。」蘇茲貝格退休時表示,畢生最重大的決定,就是義無反顧地刊登越戰國防部機密文件,即使明知可能被罰巨款甚至入獄。1971年3月,《紐約時報》記者從曾任國防部研究員的埃爾斯伯格(Daniel Ellsberg)手上,取得一份逾7000頁的尼克遜政府高度機密文件,內容詳盡揭示了政府如何在越戰上撒謊,包括蓄意隱瞞屠殺真相,以蒙騙國會和公眾爭取支持繼續戰事。
這份文件由時任防長麥克納馬拉暗中派人負責,文件提到,政府最初宣戰時,雖稱是要「幫助南越成為獨立的非共產主義國家」,但事實是「七分捍衛我國榮譽,兩分確保南越領土不落入中國手裏,一分為讓南越人民過得更美好自由」。蘇茲貝格獲悉有那些文件時,已是1個月後。他曾形容有關文件很艱澀,「在看過這批文件前,我從不知道原來可以一邊閱讀同時一邊睡覺」。
嘲「蓋個機密印記就想遮醜」
當時《紐時》的法律顧問反對刊出文件,擔心會有嚴重法律後果,但蘇茲貝格卻支持編輯部的主張,說﹕「捍衛憲法《第一修正案》(言論和出版自由原則),是《紐時》的職責。」1971年6月13日,《紐時》公開了首批文件內容,觸怒總統尼克遜。翌日,蘇茲貝格就收到司法部長米切爾的電報,以「損害國家安全」為由,要求《紐時》終止刊載有關的系列報道,並將外泄的文件交還政府。惟蘇茲貝格說﹕「這不是破壞國家安全。我們沒有危及任何駐外的美國士兵或海軍陸戰隊。」他還嘲諷政府說﹕「假如你臉上被擲雞蛋,想阻撓世人知情,不如給它蓋上一個機密(secret)印記,然後收藏起來吧!」
結果《紐時》與華府打起官司,直至6月30日,最高法院裁定《紐時》勝訴,宣判政府無權禁制報道,成為捍衛出版自由的重要案例。這輯報道不僅為《紐時》贏得普立茲獎,更激化了美國社會的反戰情緒,促成越戰結束。《紐時》昨稱,這宗案件,確立了新聞自由先於政府機密的大原則。在之後的40年,政府再不敢公開以國家安全為由,事先阻止美國報章刊出某些機密資料。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