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莫言成為新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後,國內語文教材的出版社決定將其成名中篇小說選入教材。此決定引來熱議,有中學教師認為,語文教材應慎重選擇,而非隨潮流而動,但亦有人指出,不應低估中學生理解能力,莫言早期小說充滿詩意,非常適合中學生閱讀。
出版社:莫言載入歷史
目前國內中小學選用的語文教材,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和語文出版社的版本最受歡迎。語文出版社中學語文教研組成員張夏放向內地媒體透露,12日上午(即莫言獲獎翌日)開會敲定將莫言的成名作《透明的紅蘿蔔》編入高中語文選修教材讀本。
張夏放表示,該文早已在備選之列,但莫言獲獎對其入選起了關鍵作用,因為這是中國文學界的大好事,將被載入歷史,中學生有了解其作品的需要。他透露,該讀本有望在明年春季進入校園。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組人員朱於國則表示,他們對莫言獲獎一事「很關注」,未來肯定會考慮增加相關內容。
教師斥功利 憂學生不懂
有教育界人士質疑莫言的作品未必適合中學生閱讀。中學語文教師何杰稱,選擇教材要考慮中學生對其作品的接受程度,哪些作品適合選入教材,需經教材編寫專家慎重研究。教育學者熊丙奇亦認為,因諾獎就迅速決定選擇莫言的文章入課本,這樣的教材編寫太「功利」。
面對質疑,張夏放坦言,中學生對現代主義作品接觸較少,理解上可能會出現困難,但他強調,語文教材一早收錄與莫言同時期作家的先鋒作品,如余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等,還有馬奎斯的《巨翅老人》等魔幻現實主義作品。高中語文教師徐淳亦支持選取莫言的作品。他說,即使並非每個學生都讀得懂,但還是可讓他們試着欣賞,開闊眼界和思路。
《透明的紅蘿蔔》刻劃精神荒蕪
《透明的紅蘿蔔》長約3萬字,刻劃人們精神荒蕪、互相傷害的狀態。小說中長年被後母虐待的10歲孩童黑孩隨村中石匠勞動,鄰村女子菊子憐憫他,建議他去幫鐵匠拉風箱。石匠和鐵匠都戀上菊子,黑孩也對她有模糊情愫。小說高潮是石匠和鐵匠一次爭風吃醋的打鬥,黑孩捲入其中。打鬥終以菊子左眼被意外刺瞎告終,在所有人心中留下巨大傷疤。莫言曾說,文中倔強而沉默的黑孩就是他的化身。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