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對於寧願繼續肥和unfit,都懶動一根尾指流一滴汗的記者來說,跑馬拉松是近乎自殘的行為,也許跟每年看香港的馬拉松報道,即便是首名衝線的跑手,臉上都好像沒有什麼喜悅有點關係。
「到外國跑過,才知其實除了『砌時間』(追求成績),還有很多東西。」兩位常往外跑的馬拉松達人莊曉陽和羅禮文說,競賽以外,有親友和陌生人的鼓勵,還有干邑、紅酒、午夜太陽、對和平的期許、腳下與城巿的聯繫……感知世界除了用眼耳口鼻肌膚,還可用雙腳。
修正一點引子所說:除了遊行,記者一般不愛動和流汗;剛好約了莊曉陽和他的朋友羅禮文(Raymond)在艷陽高掛的七月一日做訪問。把在外國跑馬拉松經驗寫成著作《四十二公里的風光》的阿陽,下午要為他任職的記協拉橫額遊行;因乘做航空公司地勤之便,3年到了三四十個地方跑馬拉松的Raymond,剛輪完通宵更,做完訪問便回家;記者則跟朋友去遊行。跟往年一樣,當局嫌遊行隊伍阻塞交通,只封了有限路面,大家要自己「爆」多條行車線來行;原來香港馬拉松(渣馬)也一樣,被視為阻街活動,當局一樣想減少它對巿民的「滋擾」。
外國跑靚景 渣馬跑屏風路
「香港馬拉松的宗旨是不擾民,清早就要人出來跑,為的是盡快開放比賽封閉的路段。路線設計也很差,大部分都不在巿中心,不如叫香港國道、三號幹線馬拉松。」阿陽寫書時劈頭直指對香港馬拉松傷心失望,才要到外地跑:當歐洲城巿把巿中心最特別的街巷留給跑手, 讓巿民夾道打氣,香港的馬拉松選手卻跑在風景被隔音屏遮擋的幹道上,「大逃亡」似地逃避被趕上清場車兼取消資格;難得有熱心巿民派柑,跑手拿的話都會被 「DQ」(取消資格)。
「連馬拉松都『城管化』!」Raymond很不滿香港連少少群眾互動都欠奉:「都不要求像日本那樣,起點到終點40多公里都有人派食物支持,但起碼在賽道頭尾讓家人為老公打打氣可以吧?拍張照可以吧?沒有運動能像馬拉松,同時讓那麼多人一起參與,應該像節日一樣;為什麼香港就不能讓跑手跟親友、跟整個香港分享?」阿陽亦指香港田徑總會用競技精英思維去籌辦馬拉松,不認為它也是與眾同樂的大眾盛事,更遑論是展示香港特色一面的旅遊活動,注定是悶。
一生應跑一次峇里
兩人認為辦了十多年的香港馬拉松,都遠遠比不上今年才首屆舉辦、資源比香港少得多的峇里馬拉松:它在電影《再單身遊記》(Eat Pray Love)拍攝地Ubud舉行,賽道穿越美麗的梯田、森林,而且所至的每條村莊,都有村民表演當地傳統特色的音樂、舞蹈、醒獅等,條條村都不同。阿陽說, 主辦單位花了很多心思統籌。「他們為村民提供一些獎勵,如補助或建設,讓村民有誘因去參與,跑手又能一次過看到節日才能見到的傳統習俗和藝術,皆大歡喜。」他更說峇里是一生人應該參加一次的馬拉松。
除了峇里,兩人各自到外地參加過的馬拉松,不計其數:東京大阪台北曼谷吉隆坡洛杉磯倫敦巴黎這些大城巿不消說,挪威金色的午夜太陽、法國Médoc讓人邊跑邊品的紅酒、新加坡100公里Sundown Marathon跑到心無雜念的境界、跑完迪拜隔一天再跑台灣那鮮明的文化差異……都一一見過嘗過,阿陽甚至連在布拉格跑馬拉松求婚也試過(當然是成功了),Raymond更定下一個月最少跑一次馬拉松的目標。
對他們來說,紐約、波士頓這些大城巿馬拉松已經不夠吸引:南非Comrades的56哩(89公里)Ultramarathon、法國干邑和Sauternes(生產甜酒的釀酒區)、澳洲Outback、南美……都在他們不斷增長的wish list上。訪問後阿陽還到「冷戰最後一道前線」,參加了韓國鐵原休戰區(DMZ)國際和平馬拉松:「賽道部分是軍事禁區,要參加DMZ tour或特別申請才可進入,但比賽開放給大家跑。在戰區跑步,有顛覆秩序的意義,已是和平的體現。」
DMZ、法國釀酒區、各大城巿,其實都不是跑步才去得到。跑馬拉松遊歷,跟一般旅行有什麼不同?「每跑一步,你便跟那地方連結起來,對那地方的城巿規劃、地理認識便加深一層。我都刻意不預先去看賽道資料,去到發現,嘩!咁斜,咁耐都未完,點搞㗎!但這樣才有驚喜。」Raymond說。
加深地理認識 看到當地人習性
阿陽也認為,跑步比坐地鐵優勝得多。「地鐵只載你由一點到另一點,看不到中間的風景和規劃。但用雙腳去感受,你會知道原來由新宿去皇居是10公里,大概是柴灣去中環的距離,靖國通原來那麼長。你對這個地方感到很親切,因為你做了些大部分當地人都不會做的事。」從一個地方如何辦馬拉松,也能看到當地人的習性。「日本人嚴謹但不變通,泰國人便很無所謂:擺錯水站之嘛,咪跑多陣囉,唔使死嘅!」Raymond說他現在去東南亞跑,都習慣自己帶水和錢。「峇里的士多變了補給站!」阿陽笑說。
因為到外地參加馬拉松,給了兩人那麼多,他們對於香港一些跑手太着重「砌時間」跑出PB(個人最佳時間),而忽略跑步以外的東西,很不以為然。Raymond說:「趕時間,跑緊邊都唔知啦!」阿陽認為太着重時間,令一些跑得慢的人不敢到外地跑。
「很多人以為跑得勁才出去跑,其實跑得渣才去!我們都很渣!外國很多馬拉松都為渣人服務,因為大部分人都是渣。」Raymond也說,外地搞得好的馬拉松,最先和最後衝線的跑手,都會得到最多掌聲,「不像香港包尾會『落網』、被趕上車。」他認為,香港人很應該珍惜享受跑步的權利。「我去過肯尼亞,了解跑步對這馬拉松王國來說是脫貧的途徑。整條村的孩子,可能都會去跑步;但不論多艱苦練習,一條村都未必能出一個冠軍。這才發現,不用為搵食而砌時間是很幸福的。」或者真的要出走信仰工資花紅樓價股價的我城,才能讓我們不把數字放在心上──包括你那RunKeeper手機app上那些「冧把」。
■馬拉松網上補給站
國際馬拉松及道路賽協會(AIMS):http://aimsworldrunning.org
Runner's World:http://www.runnersworld.com
HKRunners:http://www.hkrunners.com
sportsoho運動版圖:http://www.sportsoho.com
中華民國路跑協會(CTRRA):http://www.sportsnet.org.tw
運動筆記(台灣):http://www.sportsnote.com.tw
文:郭瑋瑋
編輯:顏澤蓉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