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學者倡參考星洲公積金長青網文章

2012年10月1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10月17日 06:35
2012年10月17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政府建議的2200元長者津貼,要求長者通過資產申報,引起爭議。本港學者認為,新措施有必要訂立審查制度,才可確保資源善用,惠及有需要者;但他們不諱言,政府提出的津貼及資產限額,不足以負擔長者基本生活,實非長遠政策,建議改善住屋、長者綜援,或參考新加坡公積金計劃,按需要補貼,才能實際解決老年貧窮。


面對長者津貼爭議,扶貧委員會籌委會成員羅致光認為,新措施必須通過申報才可被善用,期望先通過撥款令長者盡快得益,但認同需調整發放金額及資產上限。根據本港第二季數據,每人每月平均開支水平,應達就業月入中位數、即1.2萬元的三成,意味長者每月生活付款至少有3600元。


入息未達生活水平 政府補貼

不過,按政府建議的18.6萬元資產上限,年滿65歲長者若預期壽命達85歲,以後20年每月生活費只得775元,就算加上長者津貼2200元,仍未達上述3600元水平。「任何角度而言,此建議也並非長遠項目」,甚至應被取代。


羅致光指出,年內將向政府建議改革綜援制度,包括容許個人單位申請、撤銷「衰仔紙」(不供養父母證明書)等;並以新加坡中央公積金終身入息計劃為藍本,按退休者積金存款及預計年齡,發放每月入息,若入息未達生活水平,建議政府補貼,但由於社會環境不停改變,全民退休保障也非任何終極方案。


葉兆輝﹕必須設申報機制

另外,港大社工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重申,未來10年本港人口將急速老化,長者福利開支將會倍增,本港儲備長遠難以負擔,故必須設申報機制。他認為,政府可試行新措施一年,再作調查及修訂,包括按資產多寡,發放25%、50%或75%之津貼。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