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3歲女兒念K1,一向很靜,最近在學校玩耍時手臂被同學咬了一口,深至見紅印。老師跟我解釋過,對方家長也已道歉,不過那孩子長得粗壯,女兒每早扭計說不想上學。現在另找學校不易,非常為難,我也不想一天到晚打電話查問,請問如何教孩子自保呢?
孩子第一次上幼稚園,她期待的是有玩伴一起玩樂,現在被別人咬痛了,當然受打擊。但此事可能只是導火線,家長有否留意到孩子的其他表現?例如她說不想上學,是口頭上說說,但進了課室一會就能融入玩耍,還是鬱鬱寡歡直至放學呢?
明確教孩子 有事找老師
當對方家長道歉時,小孩子之間有相應的交流嗎?老師承諾加倍留意孩子情况,小女孩對此知道嗎?有時,大人為孩子代言解決事情,但作為當事人的孩子卻毫不知情。孩子間的爭執,必須對孩子有個清晰的了結,例如小男孩真誠向女孩子道歉:「對不起,我咬你是不對。」女孩子也要回應:「是呀,很痛的。你不咬人才能做朋友。」要讓兩個孩子知道,下次爭執時應該找老師,而不許咬人或打架。孩子對規範有了明確認知,不但能保護自己,也會以向老師申訴成為解難的技巧,而非動手。
別以為這個認知過程,孩子聽一次就能明白記住。家長不妨在講故事、日常遊戲中,和孩子藉角色扮演來練習:如有人動手,我們該走開還是告訴老師或附近大人請求幫忙呢?這些練習,最好圓滿地包括做錯事的一方,如何認真地向對方道歉,受害者又如何接受等,讓她有個完整概念,將來遇上類似事件就自然曉得處理。
要培養孩子自信,不妨和老師說明孩子有畏縮的情况,可安排她在小組中擔當一些小領導角色,例如帶頭排隊等,不但能培養信心,也能分散她鬱悶的情緒,投入班上活動。
做小領導養自信
在這裏要提醒家長,小孩子同樣有喜怒哀樂,不要輕視處理。有些孩子天生容易焦慮,爸媽在口頭上安慰她外,亦要多點擁抱、撫慰,令她實在感覺爸媽的保護。當她自願、主動接觸外界時,爸媽也要具體地讚賞她的進步,以鼓勵她重複印證自己有能力做到,還可得到讚揚,慢慢就可以移樽就教,改變過來。
資料提供﹕兒童教育輔導員(註冊社工)馮敬詩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