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張敏儀盼延續 港人無畏精神長青網文章

2012年11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11月15日 18:35
2012年11月15日 18:35
新聞類別
娛樂
詳情#

【明報專訊】港台經典劇集《獅子山下》多年來道出不少香港人的故事,記錄着環境變遷,羅文主唱的主題曲更振奮每個香港人的心,前國務院總理朱鎔基訪港也曾借用歌詞來致辭。


《獅子山下》踏入40周年,曾擔任導演及監製的前廣播處長張敏儀,鼓勵港台將劇集延續下去,劇集代表到香港幾十年無畏也無懼的精神。


張敏儀1975年執導《獅子山下》,憑單元《日出日落》奪得「第3屆亞太區青年電影工作者節」優異獎。「最初《獅子山下》是黃華麒於1972年開始拍攝,他離開港台後才輪到我拍,當年陳立品經常客串,是幾深印象的演員之一。《日出日落》拍攝石峽尾木屋區大火,那時拍攝街景很重要,借用一個停車場搭景通宵拍攝大火,是好大的製作。」


四方廠景拆牆拍攝

張敏儀日前獲港台頒贈鑲有黑白舊照的水晶獎座,相中的她與曾江、良鳴、葛劍青及馮瑞珍等對稿。「前後大約拍了七八集,到1977年完全無拍,我只是做監製,相中是橫頭磡徙置區廠景,與現實200平方呎的屋一樣大細,屋中的窗口是鐵枝,外面是廚房,入面是一張碌架牀,中間是食飯枱,是個四四方方的廠景。那時做法很得意,要拍那邊就拆另一邊的牆,做出不同方向的拍攝。」


反映社會環境

徙置區與木屋區皆是香港舊有特色,鄰里守望相助,人情味濃;現時的市民很疏離,可能不知道鄰居姓甚名誰。「不得不承認時代會變,1975年的香港只不過400多萬人口,大部分人從內地移居過來,有很多徙置區出現,大部分人只求有瓦遮頭,相處是好有人情味,鄰居守望相助。無可避免是現在整個社會居住環境不同,關係變得複雜。」


時代進步 住屋卻更差

近年樓價瘋狂上升及劏房湧現,張敏儀認為劏房差過徙置區。「人口實在太多,過去10年沒有房屋發展配合,居住環境差過以前。那時筲箕灣仍有木屋區,有集戲由方育平拍攝,講潮州漢『老黎』要娶過埠新娘,故事很感人,同時反映到現實環境。」


張敏儀笑言不會再執導《獅子山下》,但鼓勵港台再拍,不過若黃華麒再拍,她亦會「出山」。「心目中有很多主題,但要重拾昔日那種真。以前社會仍很真,例如《野孩子》童星汪偉當年才3歲,現在的小朋友雖然很聰明,卻不夠純真,整個社會風氣及資訊令人改變,現在再拍已不容易。」


年輕人無公平競爭環境

《獅子山下》的精神「自強不息、同舟共濟」,今時今日又是哪種精神?張敏儀說:「幾十年來很多人提及所謂的『獅子山下精神』,前財政司長梁錦松也講過,就連前國務院總理朱鎔基來港致辭也套用《獅子山下》歌詞,說香港人要『攜手踏平崎嶇』,代表香港人幾十年的團結。我有少許補充,不可能叫大家一直捱、一直努力,現在社會狀態不同,向上發展空間減少,除了一般人的團結努力,同時要有昔日平等的出發點,一個公平競爭環境。40年前年輕人能夠搵到工、上進,繼而儲錢買屋,現在的年輕人遇到很多樽頸位,是否仍在公平競爭做起點?若然不是便要提出問題,是否制度、社會風氣或政府的問題?現在不是團結努力便足夠,故不要搵『獅子山下精神』作為藉口。」


現今電視缺乏人情味

現今電視台缺乏《獅子山下》這種有凝聚力的節目,張敏儀坦言很多人也說現今電視台以娛樂性為主,劇集不是說爭產便是古裝後宮,其實無可厚非,正如電影《占士邦》也富娛樂性,只是電視製作太着重娛樂元素,較少做針對時事問題,可能製作及蒐集資料困難,不是套入公式便寫到出來,成本也高,所以很難怪電視台不拍,唯有希望大家再做多些。「作為公營機構的港台亦有責任繼續做多些,可惜的是港台並無自家電視頻道,播映時間很少,一星期只得10幾小時時段,分配起來要更小心。」


記者:梁榮達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